客家村變教會村


3000 期(2022 年 2 月 20 日)
◎ 環迴新界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德國與瑞士接壤處兩地教會組成的「巴色傳道會」(Basel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在一八四七年來到香港,旨在往廣東省的客家族羣傳道。其中深圳地區的凌氏家族於一八五二年領受水禮,可算是內地的第一批信徒;並且隨後凌氏接續幾代都承擔牧職。

  在英國佔治新界前後的很長年日裏,華界接合英界並未有設立邊境管制,居民都可以隨意過境,兩地往還。凌氏第二代主僕在一九零三年退休,適逢新界地區剛劃歸香港不久,他一家由深圳來到粉嶺,建立田園,並且傳道。因着信徒漸增,一九零五年巴色會由寶安縣調派同工到來,租用村屋成立「龍躍頭會堂」;這就是發展至今的「崇真會粉嶺崇謙堂」。

  上世紀二零年代初,國內學界產生一波排斥「洋教」的「非基督教運動」。巴色會面對這情境,應對措施之一是教會改用漢語新名稱,表達教會是屬於本地華人的。結果眾堂會在一九二四年重新定名「崇真會」,表述「崇拜真神,崇尚真道」的宗旨。龍躍頭的堂會經歷三次建堂。一九二七年首次建成單層教堂,隨後定名「崇謙堂」。原址重建的座堂式教堂在一九五一年落成,現時名列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第三次擴大建堂遭遇村民反對而需要改換位置,現時教堂在一九八三年落成。

  崇謙堂罕有地擁有一個墓園。教會於一九三一年向理民府申請獲批,在教會後面不遠的山坡,闢建「崇謙堂崇真會基督教墳場」。這個彆扭的正式名稱,大概是理民府按英文語法的詞序作中文翻譯而來。除了應個別掃墓需要之外,墳場平日關鎖,只逢適當節日才開放。難能可貴的,每到農曆年初一至初三都開放墓園,鼓勵思念前人!教會以永生的盼望,教導並慰勉信眾;打破傳統文化的新春禁忌。

  南華莆是一條客家村,位於龍躍頭南面不遠處;然而在地勢上這裏屬於林村河流域,在地域上歸屬大埔區。村長於一九一二年率領全村歸信,得崇謙堂主僕兼顧牧養,借用村校聚會。至一九四八年信徒羣體正式成立教會,並於一九五三年建造教堂。南華莆村一直保持基督教氣息,精緻的教堂成為本村地標;現時教堂於二零零八年按原貌重建。進入南華莆村的車輛通道稱作「主恩路」,二零一三年還在村口建成一座亭,定名「主恩閣」;正面刻記一副對聯:「主愛南華莆,恩臨每一戶。」

  舊日社會主要依地為生,人口少有流動,形成閉守的語言羣族,這現象十分普遍。各別羣族之間既有語言隔膜,而母語是所有人的最自然接收和表達;由此觸動香港教會,在初創年代已經興辦多種「方言堂會」,像客家話、潮州話、閩南話,都各有堂會,由來已久。至上世紀五零年代,為了牧顧大量北方來港人士,更泛起一波「國語堂」熱流。時至今日,新一代都能應用粵語了。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