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現後第͎七主日
(路六27-38)
路加福音六章十七節至七章一節記載主耶穌下了山,在平地上向羣眾講道,稱為「平原寶訓」,內容與馬太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相似。學者認為兩者是不同的場合,而耶穌重複他的講道,凸顯這些教導的重要。
待人厚道
中國人傳統的美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意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修身的金科玉律。耶穌的教導指向正面的原則:「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與人相處是雙向的,別人如何待我,非我所能掌控,但主動是在自己,我可按自己所不欲和希望別人如何待己,以此與別人交往。耶穌提及「你們的仇敵、恨你們的、咒詛你們的、凌辱你們的」,他們所做的,正好是我們所「不欲」的事。我們的回應,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剛好相反,我們反要愛他們、善待他們、為他們祝福、為他們禱告。可能當日聽道的人會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參約六60)意思是耶穌的教導很難明白,誰能接受呢?其實耶穌的話「甚難」,不在於難明,而是難以實踐。但這正是「逆流」的行為,正是耶穌的門徒與別人不同之處,就是待人以厚道,靠着聖靈心意更新,遵行耶穌的教導,討天父的喜悅。
容人寬道
耶穌不僅教導門徒要愛仇敵、不記恨、不以惡報惡、為凌辱者禱告,祂更進一步說:「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裏衣也由他拿去。」這更使人難於接受。難道耶穌的門徒都是弱者,任人欺負,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麼?耶穌被捉拿受審訊時,大祭司的一個差役用手掌打他,耶穌抗議問:「你為甚麼打我呢?」(約十八22-23)耶穌並沒有轉過來任由差役掌摑。保羅遭遇千夫長叫人用鞭子拷問,剛用皮條捆上,保羅便申訴:「人是羅馬人,又沒有定罪,你們就鞭打他,有這個例麼?」(徒二十二24-25)保羅也沒有任由兵丁施刑。耶穌的話不應以字面了解,打臉和奪衣代表仇敵等類人所做的事,而轉臉和給裏衣象徵在遭遇無理迫害時,門徒要自制、從容、不可仇恨、不要還手,只管存慈悲憐憫的心腸。「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薛宣)耶穌的跟隨者待人不僅以厚道,更要有容人氣量的寬道。
天父慈悲 恩待惡人
行為建基於信仰,倫理立於神學之上。基督信仰導人向善,更重要的,是領人向神。信仰不是一套道德行為的規範,而是活潑美善生命的彰顯。耶穌教導的中心是:「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六36)神滿有慈悲憐憫,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世人不認識神,與神為敵(羅五10;雅四4),但神愛世人,賜下獨生愛子,為人類成就救恩。
曾有一段日子,香港社會彌漫一片對立、敵視、惡待、咒詛、欺凌。隨着時間過去,希望這些都漸漸消逝。天父的兒女不可隨波逐流,效法世俗,而是因為認識天父,蒙了祂慈悲恩待,實踐主耶穌的教誨:愛仇敵、善待別人、為逼迫者祝福、為傷害我們的人禱告,以善勝惡,以德報怨,以愛消恨。
周永健(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