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學教育看靈命更新


2996 期(2022 年 1 月 23 日)
◎ 喜閱.門徒 ◎ 曾浩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培育牧職和信徒領袖,相信是很多神學院的辦學目標,筆者所事奉的神學院也不例外。有些人認為入讀神學院,最重要的是能學會應用於日常事奉的神學知識和技能。對於一些教會而言,神學院最好能按她們的傳統和需要訓練出可以有效事奉的牧者和信徒領袖。誠然培育同學的神學知識與事奉技能皆非常重要,但神學教育中有另外幾方面的培育,更是不可或缺。

  在美加神學院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s)擔任執行總監多年的艾利夏博士(Daniel O. Aleshire),他在二零二一年出版的"Beyond Profession: The Next Future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一書中,主張未來的神學教育要更重視培育同學在人際關係的誠信、靈性與道德的成熟程度(relational integrity, moral and spiritual maturity),就是那些在初期教會被視為必要的領袖素質(多一5-9;提前三2-13)。(註2)筆者很認同艾利夏博士的觀點,原因除了是聖經的教導,還有兩方面。第一,若我們視神學知識與事奉技能為一些工具,好的領袖自然會善用它們去帶領教會,牧養羣羊。相反,一些遠離了上帝旨意的領袖,他們便會誤用這些工具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結果往往會為教會帶來禍害,這在教會歷史中曾有着不少例證。第二,在今天的香港教會,信徒若要得着神學知識,網上資源多不勝數,只是教會內的牧養不只在乎知識,更是在乎生命的反思與實踐。如何把聖經的教導應用在當下的生活;如何在一個躁動不安、重視個人利益、不太重視誠信等等的社會中活出不一樣的生命,這些才是讓信徒信任教會領袖的帶領,未信者願意來到教會的重要原因。如此,神學院中的神學教育便須要非常着重同學的靈命更新,好幫助他們與上帝、與人、與其他受造物建立真誠的關係,並成為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的領袖。

  當然,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並不是入讀神學院才是接受神學教育。無論是教會的崇拜、團契和主日學,或是閱讀基督信仰的書籍,都有着神學教育的元素。而上文談到那些不可或缺的靈命更新,同樣適用於這個層面的神學教育。畢竟若教會的信徒能更多地活出信、望、愛、公義、誠信等等的生命素質,教會外的未信者便會被吸引來到教會,初期教會如是,相信今天亦如是。再者,這兩個層面的神學教育會產生一種良性循環,就是信徒有着較成熟的素質進入神學院,他們在學院所接受的學術與靈命培育便能更深入。當他們畢業後到教會事奉,自然也會為信徒帶來更好的牧養。願這個良性循環發生在每個教會和神學院中,讓我們都能在世界中成為燈臺,見證基督,榮耀歸神!

  (註2)Daniel O. Aleshire, Beyond Profession: The Next Future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21), 119.

  曾浩賢(信義宗神學院校務及課程發展總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