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創立聖約瑟


2996 期(2022 年 1 月 23 日)
◎ 環迴新界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約翰救傷組織由一八八四年開始在香港服務;至一九三零年,臨近退休的英皇書院第一任校長 Alfred Morris (莫理仕) 獲委接任領導。他在香港從事教育廿多年,認識社會需求,極力開展新界地區服務;除了標準的急救,更設立醫療所及留產所。莫理仕鍾情錦田,就任不久就聯同鄉紳成立「錦田婦孺醫院」;他甚至每逢週末到訪,顯出關愛。

  當年聖約翰救傷隊在廈村鄉設立留產所,駐有一位隨後服務達數十年的助產士,聖公會會友關蕙荃,與她同期受訓的羅惠德,曾經升讀上海復旦大學,後來亦加入聖約翰救傷隊,派駐錦田婦孺醫院。由於長年服務,錦田的一代人,差不多全由這位羅三姑接生。

  熱愛錦田的莫理仕與留駐錦田的羅惠德結合,生下四名孩子。不久香港在戰事中淪陷,英國人莫理仕不能倖免被日軍囚禁;幸而得到錦田鄉紳為他說項並擔保,結果藉辭患病而獲假釋。經過這項身心打擊,莫理仕夫婦在錦田定居,安靜休養;並且於主日到聖公會元朗福音堂聚會,就是現時聖馬提亞堂。可是莫理仕獲釋未久,在一九四五年離世。

  羅惠德經歷婚姻生活不足十年而寡居,還要獨力撫養四名幼兒。然而她一面依舊發揮專業的羅三姑助產和護理服務,一面開始熱切傳道。起初主要帶領錦田鄉民到元朗福音堂去,後來由於往返相當不便,從一九四九年開始,她索性安排在自己居處聚會,並邀請青山聖彼得堂和元朗福音堂同人協助主理。

  羅三姑創設的「家庭教會」,至一九五零年底正式獲接納成為「聖公會錦田福音堂」。由於歸信的羣體越發增長,羅三姑更而捐獻自己的房產,連同聖公會教區買下相鄰村屋,併合地盤擴建成一座小教堂。教堂於一九五四年落成,由此而教會正式定名「聖公會聖約瑟堂」。羅三姑親自兼顧日常堂務十年,鋪下良好基礎,教會才迎來正職主僕。聖約瑟堂經歷擴堂,在一九六九年遷至錦上路現址。

  羅惠德情在錦田。清朝初年錦田人鄧文蔚考中進士,是香港首名科舉進士。有說羅惠德根據這則典故,為從事演藝的孫女 Karen Joy Morris 取中文名,莫文蔚。也許在很多合作中,羅惠德深受元朗福音堂的鄭肖珍感染和鼓舞,日後進而辦教育,由識字班開始,逐步建成現時的聖約瑟小學。

  聖公會在元朗地區的傳道發展歷程上,元朗墟鎮的鄭肖珍、廈村鄉的關蕙荃、錦田鄉的羅惠德,三位女信徒互動互勵,她們的貢獻,舉足輕重。鄰近聖約瑟堂,有「信義會錦上生命堂」,也是「元朗生命堂」在一九五三年推動信徒實踐「家庭聚會」傳道,其中在吳家村的成果。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