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悲劇能力


2993 期(2022 年 1 月 2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沒有選擇悲劇,悲劇卻在我們生命中發生。因此,生命教育其中一個重要課題是培養承載悲劇能力。面對親人自殺,我們可以如何面對?

  醫學和心理學研究指出超過90%的自殺者皆受精神病困擾。當然,有98%的精神病者沒有選擇自殺。自殺不純是個人道德的罪,更是一種病;社會學者涂爾幹(Emile Durkheim)更指出自殺是社會的病,自殺非個人可以完全控制。因此,將自殺非刑事化是絕大部分國家的立場。一九六七年,香港也跟隨英國(1961年),不起訴不成功自殺者。若自殺是一種病,自殺像一般死亡,不需有甚麼道德判決。二零零四年,英格蘭和威爾斯主教院在《珍惜生命》(Cherishing Life)小冊子,說,「試圖自殺是一個失望者的典型行動,他須要獲憐憫而不是責備。教會愈來愈意識到令人自殺的壓力,而這減少自殺者對自殺行動的道德責任。」

  面對親友自殺,倖存者陷於自責與疑惑。外邊人無法明白自殺者的選擇、痛苦和艱難,他的親友甚至會怪責他不講一聲就走了。上主何嘗不是很痛心呢!然而,上主仍說出「赦免」。因着愛,赦免是對自殺者選擇的一份體諒,讓自殺者的靈魂不被罪綑綁。因着愛,赦免也是對倖存者自責的寬恕,讓生與死的關係可以重圓。

  身體、情緒或經濟艱難可能令自殺者陷於困局。自殺或許可以讓受困者不需繼續面對災禍,但死亡沒有趕出自殺者的仇敵,更沒有令他不再懼怕災禍。上主答應給人得享安息。雖然有生之年,自殺者沒有經驗到安息,但上主應允的安息,人沒有因自殺而失去。自殺者在上主懷裏安息了,不再懼怕。

  雖然自殺不是人生污點之一,但我們難以啟齒向人講述我們的親友因自殺而死。每次重說他的自殺時,我們仍沒有痊癒的心靈再被撕裂了。上主說,「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們得稱讚,享名聲。」這是上主對一切自殺者的承諾。得稱讚和享名聲從來不是因為我們的成就,而是因為我們是上主所愛的兒女。自殺者的名字在上主的生命冊中。

  我們在愛中靜默,將自殺者靈魂交託給上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