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保存童真
 —全球家庭日的反思


2993 期(2022 年 1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有句名言: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由此可見童年的重要,其影響甚至決定了人的一生。

  中國人說的「三歲定八十」也有這個意涵。可是近大半個世紀以來,整個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 毫不珍重人的童年,對兒童揠苗助長,過早將本來是成年人才應獲取的知識和資訊,一早就毫無掩飾地暴露在童年世界。透過手機、互聯網、電視、電玩、網上遊戲及社交媒體,以至西方所謂先進國家的學校教育,將大堆大堆本來只適用於成年人的資訊傳播給兒童。

  結果怎麼樣?愈來愈多兒童患有情緒病、抑鬱病甚至精神病。原本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童年,被我們的成人世界污染了。孩子變得早熟,老氣橫秋,太早失去童真,失去幻想和創意,也失去了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孩子再不閱讀童話故事,而在所謂「政治正確」的衝擊下,許多原本適合小孩子閱讀的故事也被批判得體無完膚。

  加拿大有一位學者Shella Wray Gregoire,本身是母親,也是基督徒,多年來從事親職教育,她在二零一四年發表了一個宣言:《保存童真:他們有權不知道的東西》(Preserving Childhood Innocence : The Right Not to Know),如暮鼓晨鐘的宣告:「他們有權不要知道戰爭的慘況,除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直到他們步入少年期;他們有權不知道性愛的來龍去脈,而對於他們父母的精神狀況、婚姻關係及戀愛故事,他們亦有權不知道詳情細節,只知道大致的情況。」

  作者又指出,兒童需要受到保護,讓他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直到他們長大了,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和處事待人。若兒童過早暴露於成人世界,他們就變得混亂和無所適從。

  西方社會近年流行「非道德化」的教育,傳統倫理價值和宗教更被貶斥為束縛和奴化人性。更有甚者對性別角色和男女關係,以至對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和倫常關係攻擊得不遺餘力。由此我們的下一代,自此失去了穩固的價值觀和人生座標,對一切只有懷疑、犬儒和批判而沒有準繩和堅持,結果人生變得輕飄飄沒有承擔。

  教會際此價值崩解和文化亂象,必須堅守對童年、童真的珍惜和尊重。耶穌基督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4)我們也不可以阻止小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如大自然、花草樹木、藍天白雲、聖誕老人、復活彩蛋、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卡通電影、童玩和砌積木。兒童該繼續擁有上述一切的權利,兒童有權擁有父親和母親,女孩子有權穿裙子和玩洋娃娃,男孩子有權玩兵賊和玩具弓箭,這一切兒童該有的權利,沒有人可以阻止。

  孩子在童年階段有穩定的倫常關係和清晰的性別認同,這有助他們有健全的心智。到長大後,再學會包容和尊重,對世界和人生的「多元性」有所了解,這就不會陷於自義,同時又不失自己的立場。

  但當我們殘忍地剝奪了小孩子的童真,叫他們過早對真善美失去憧憬,請記得阿德勒的忠告:不幸的人用上一生才能治癒童年。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委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