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膠袋


2961 期(2021 年 5 月 23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衣夾的用途離不開夾衫,但看到有人所晾曬的不是衣裳而是膠袋,你又有何感想?

  於我,當然十分驚訝。小時候,膠袋已無處不在,就算添了膠袋徵費,這種柔軟的東西還是一個又一個悄悄地竄入我的生活裏。拿即棄的膠袋來洗?別開玩笑了。

  然而過去兩年,我開始了這奇奇怪怪的行徑。除了受到身邊先行者的啟發,主要還在於「綠在區區」鄰近我的住處——步行約十二分鐘即抵達,假如不是烈日當空,尚且不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跟一般三色回收桶只收「啡膠樽」迥異,綠在區區這類回收中心更為細緻,進一步把塑膠按一至七號分類,大大拉闊回收的可能。我們平日所用的膠袋,大部分屬於四號。

  在家洗得最多的一款,麵包袋肯定名列前茅。當我愈洗得多,買包的偏好亦出現變化。我開始減少購買一些太過油膩的麵包,免得洗白白的善後工作費時失事。這就不無犧牲了,儘管牛油蒜蓉包好味,但為了上述緣故,有時便要抵住誘惑。又因為開始察看膠的類別,我留意到有餅店選用的袋印上「循環再造膠袋」的字句。遇上這些再生膠袋包裹的麵包,給我帶回家去的機會亦會提高。另外,一些較大的麵包袋,有時乾脆當成垃圾袋,尤其在家裏不弄飯的日子,丟的東西銳減,小小一個也可吞嚥一整天的垃圾。

  洗啊洗,原來不知不覺實踐了老掉牙的「環保3R」中的「循環」(recycle)和「重用」(reuse)。但在「減少」(reduce)這一環,可有甚麼作為?這在疫情之前,實踐起來相對容易。畢竟,自備一個Grab‘n’Go環保麵包袋,買包就可講句「唔使膠袋,唔該」。但現在鋪天蓋地都穿上保護衣,幾乎個個麵包都是獨立包裝,走塑近乎淪為不可能的任務。除非多走一步逛到小店,那裏的麵包依然赤身露體,沒有一件件透明外衣,可用傳統方式夾起拎去收銀處裸買。但我又愛貪方便,不時光顧連鎖店。另一邊廂,家裏在疫情期間雖然添置了一部麵包機,可惜工作有時太過累人,機頂不時積上塵垢。

  膠袋,會繼續洗。但想來不太對勁吧,為甚麼煩惱的只有我?政府和商界也可負起更多的責任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