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疫下牧養契機
 塑造雙線教會模式


2936 期(2020 年 11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及福音證主協會於十一月十九日,在網上舉辦「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會(一)實戰篇」,除跟進分析早前發布的「疫情中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問卷調查外,更由多位牧者分享教會在疫情下的牧養經驗。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引述調查重點發現,指87.5%會眾打算於疫情後返回自己教會的實體崇拜。至於網上崇拜方面,逾半18至29歲受訪者表示,較難找到安靜的空間參與網上崇拜;30至39歲年齡羣信徒則離心最強,其中41.4%曾參與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惟她表示,疫情前不穩定參與崇拜者反而是網上崇拜的「贏家」,因他們認為自己更能被網上崇拜中的講道信息牧養,甚至接近六成考慮返回自己教會的實體崇拜,並建議教會日後應實體及網上崇拜並行。(調查詳細內容可參閱本報2933期報道)

  她又分享一項於美國進行的在線研究,調查發現美國千禧代信徒認為雙線跟實體教會分別不大,惟香港年輕一代則因環境問題,較難投入網上崇拜。至於專注力方面,兩成美國受訪者指,疫情間並無參與任何網上或實體聚會,更有接近七成不穩定返教會的信徒,承認其專注力在網上聚會中減弱;惟香港情況卻剛好相反,僅有3%信徒並無參與任何聚會,反映香港信徒穩定性頗高,至於不穩定返教會者更能在網上崇拜中被牧養。由於信徒普遍對數碼化的接受程度提高,她籲教會反思當中契機,並詢問會眾在疫情中的經驗,共同塑造一個適合自己堂會的雙線教會模式。

  協助會眾適應新生活 微教會裝備牧養信徒

  觀潮浸信會主任牧師鄭佑中分享「線上線下牧養攻略」,其教會已有七十年歷史,有六成會眾為長者。年初疫情來襲時,用了兩個月適應情況,二月底始開始網上崇拜直播,與現場崇拜並行,至三月底才正式暫停現場崇拜。

  

  而關於青少年層的應對,教會由線上線下轉移思考圈內圈外,「去年社運開始,我們看見有很大的DSE羣體,抱着圈外有羊的異象,思考使命可以如何連結。」於是他們在網上成立了「The Flow Channel」,開始與青少年進行互動,發現疫情下他們最需要的是空間,因為政府關閉了自修室,於是教會開展了自修室的事工,結果接觸到十六間來自港九新界的學校。在牧養過程中,發現青少年希望尋找暑期工,於是有同工聯絡電訊公司的負責人,聯手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實習課程,同時要求參加者要參加三次大專團契,從而帶領他們進入教會。

  他續言,意想不到的是利用Zoom進行的樂齡視像祈禱會,首次就有四十位長者參加,激勵到教會其他年齡層的會眾;此外,他們又利用視像探訪老人家,鄭牧師相信:「線上線下進行雙線牧養,將會是未來教會的方向。」

  生命頌浸信會主任牧師陳潮源分享「移民潮是危是機?」,他指調查發現三十至五十歲是教會最穩定參與網上崇拜的羣體,與其教會情況一致,不少長者即使有家人協助亦不太願意參與網上崇拜。此外,三十至五十歲更是最多移民的一羣,其教會有二十六個家庭準備移民,主要是擔心下一代教育,也有放眼世界而離開。

  

  他認為,去或留的人都會有不同情緒,離不開的人或感憤怒、無助;離開的人有些是走難式移民,有些是為下一代移民,有些是趁年青移民過新生活,「牧者講信息好重要,因為不論去留都有原因和代價,也應讓他們去或留都不要帶着恐懼,而是帶着使命。」他指,留的人需要適應「新香港」的面貌,以國內情況作參照;去的人則需要適應「新地方」,即使有認知但未真正感受到。

  陳牧師指,教會特別為正準備移民的會眾進行牧養,首先讓他們覺得不是禁忌,凝造大氛圍,讓會眾可以打開心扉談論,例如透過開辦網上講座,邀請年初移民家庭和九七年移民回流家庭作分享,讓會眾了解具體情況。同時,鼓勵參加「Ekklesia everywhere」課程,在屬靈上裝備,建立家庭和使命向度,「以二至三個家庭組成微教會,像初期教會一樣,或許是教會未來的方向,不單是移民,也包括新香港。」此外,由於有一半會眾以英國為移民地,教會開辦英國宣教宣線上分享會,回應當地的實際問題,包括婚姻、性別等敏感議題、英國華人教會的情況;也成立英國Whatsapp羣組,保持信息交流,也牧養已移民的人,線上舉行小組分享代禱,也幫助他們投入當地教會與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教關愛心行動】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