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有一首歌,由Dianne Warwick主唱,歌名是「A Home is not a home」,翻譯做「誰說房子必定像家?」。是的,如果親情欠奉,雖然有家,其實等同沒有家。這首歌所提到的房子,並不等於家,因為沒有親情,只有物質,家是不存在的。
不過,親情比家更抽象,究竟是甚麼來的,可能每個人的版本都不一樣!不過親情與少年時候的印記都有着密切的關係。如果食物在成長的時候經常是用以表達關懷及溫暖的接納,自然間,親情的表達都會與食物拉上關係。假如小時候經常擔心個人安全,自然所有親情的叮嚀亦會是「小心呀!」「小心呀!」
所謂親情其實是我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因着背景的不同,自然我們感受的經驗都不一樣,所以表達出來也不同。不過,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因應他情感上的需要來幫助他,他一定會感受到體貼的親情,因為他真實的感受到你到位的幫助!有你的陪伴,有你的關注,感受被看見了!這種觸動不一定在家裏發生,在機構、在工作間、在教會、在朋友之間、在異鄉,我們都可以找到親情。當然我們也需要有願意開放的心,把感情真實的釋放出來,彼此都可以感受到親情的聯繫!
在家庭及婚姻的輔導工作上,輔導員要對受助者經驗親情的了解,也要充分掌握以親情來建立信任及安全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