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牧養關顧


2921 期(2020 年 8 月 16 日)
◎ 教會觸覺 ◎ 主持:李鴻標牧師

記錄: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編者語:

  六月下旬,「教會觸覺」小組邀約了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副監督楊有志牧師(楊)、視障人士福音中心主任陳孔碧玉女士(孔)和香港浸信教會石澳福音堂堂主任黃國樑傳道(黃)三位舉行座談會,分享「疫情下的牧養關顧」這個重要主題,特此筆錄內容。

  陳培德

  

  

Q:疫情下如何有效地進行牧養,尤其需要特別關顧的長者、殘障人士及醫院內的病人?

  

楊:教會長者人數較多,在疫情初期為了測試教友的防疫知識,我們刻意不呼籲戴口罩,只做潔手等防疫措施,結果有近95%教友戴口罩,讓我們更安心處理防疫工作,因為危機意識其實就是處理感覺。在疫情期間,牧養獨居長者相對艱難,因此我發動了組長職員每星期花一天時間打電話進行關懷,試過有一位獨居長者連續三天沒有聽電話,走到屯門找他時才發現手機轉了飛行模式。牧養就是讓教友覺得被關懷。

  

黃:疫情開初,大家都感到緊張,教會剛好有位執事對中國醫療情況有較好掌握,提醒我們要提高警覺。因此,教會在農曆新年後提醒大家要戴口罩,亦討論一旦疫情影響到要停止崇拜時如何處理,會否安排直播等。就在同一時間,二月十四日石澳出現了確診個案,崇拜被迫煞停,幸好當時有弟兄姊妹送贈了口罩,讓我們即時能回應社區需要,接觸和關心到長者和其他街坊。

  感恩教會剛好有位姊妹在東區醫院工作,因她比其他人更易出入病房,在疫情期間幫忙探訪住院長者,令長者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在無人能探病時有認識的人探望,亦令家人感激和看見姊妹在工作崗位的服侍,成為教會牧關的幫助。

  

孔:疫情初期,我們除了主要以電話關心視障會友外,也集中在抗疫物資上提供關顧。感恩不少義工在疫情最嚴峻時,成功訂購口罩及米糧,主動給我們分派予一眾視障會友。由於我們有會友的地址,所以可安排直接寄送口罩,過程中不單是物資上的支援,更令他們感到備受關注和重視;部分視障者、家屬收到物資後,均表示感受到真情與關懷,部分會員更邀請其他視障朋友入會,對機構事工發展有正面作用。此外,一些教會在疫情下並無忽略視障會友,繼續請我們製作「點字」崇拜程序表,並直接寄到會友家中,讓視障者也可在網上參與教會崇拜。

  

Q:當教會停止實體聚會時,教會或機構如何滿足會友的靈性及心理上的需要?

  

黃:教會長者人數眾多,暫停兩星期崇拜後,雖然母會有直播但長者不懂上網看,於是教會錄影了長者崇拜短片,以三個家庭為一個單位,拿平板電腦上門播放。短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十五分鐘運動敬拜、十五分鐘詩歌、十五分鐘信息分享,結果長者們比返教會崇拜更加投入,因為度身訂造不沈悶。最後製作了十個禮拜的崇拜短片放在YouTube 頻道,後來意外發現被人轉發到新加坡和美國。此外,教會剛巧有十數部聖經播音機,短期內滿足到長者不同需要。

  我們轉到網上後,開始每天錄製簡短內容,現已超過一百集,不少長者表示感到安慰,能提供心靈上鼓勵。此外,資訊科技部亦幫助會友,加強與教會的聯繫,例如教授較年輕長者突破學習,使用Zoom進行小組活動。

  

楊:教會主要用Facebook進行直播,有年輕人的家庭會一家人一起看,大約有五十至六十人收看。第一星期崇拜直播後,我用文字寫下崇拜程序及部分網上講道內容和詩歌發送給長者,但原來長者難以用手機看文字檔,於是開始了錄音,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包括問候和信息,信息內容取自信義會每週經課、網上朗誦式聖經、講道內容及唱詩。內容按疫情需要而變化,例如鼓勵出街走動,因為所有長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食多了變胖,腳部乏力,於是我從網上找了椅上運動片傳給他們,鼓勵多做運動,亦鼓勵他們路過教會時,入來打個招呼,以增加牧養接觸。

  近日很多教會恢復崇拜但我們仍未有這決定,主要考量是長者,我們希望一恢復便全部恢復,寧願遲些也不想長者不適應。此外,由五月起,教會同工有新嘗試,每星期出兩條片,透過生活分享信仰。

  

孔:當實體聚會暫停時,視障人士只可透過網上應用程式如Zoom參與小組。但對視障者而言,親身接觸和聊天十分重要,加上他們大多不會使用智能電話,更遑論使用Zoom。於是,機構同工便教導擁有智能電話者使用Zoom會議須知,同時也可利用電話會議功能,透過電話連接Zoom會議及不諳科技的視障人士,雖然過程較為繁複,但大部分人都能成功參加小組。

  另外,我們一向設有二十四小時電話服務熱線,每日提供兩份靈修資料,同時亦以人聲錄製全本和合本聖經,平均每日超過三百人致電熱線。其中今年二、三月疫情嚴峻時,因視障者無法返回教會聚會,他們希望透過電話聆聽屬靈資料,故電話熱線服務比平日增加了5%;另一方面,我們再安排傳道人個別關懷探訪,跟進疫情下視障者的需要。

  

Q:經過今次疫情,教會或機構日後如何在政策及教牧培訓上,作出適當的應對措施?

  

黃:經過今次疫情,我們多了拍片,有人笑言變成了「三自教會」,意指自編自導自演,這些都是我們在缺乏資源下家庭式操作。其實母會有直播,我們大條道理可以不用自己直播,加上石澳網絡緩慢,無條件直播,花了很多方法去解決。但從會友角度卻感到很親切,更因而接觸多了其他人,我們發現即使恢復崇拜,觀看直播人數亦未有減少,能關心到的人比以前多。

  這段時間,同工甚麼都要學,由拍片到直播,網上尋找學習資源,以至交流意見互相參詳,縱然談不上專業但能達到目的。所以未來教牧不要抗拒任何培訓,及早裝備自己各樣知識,未知何時會用得到。借鑑中國處境,香港或有機會化整為零,教會可考慮設立較小的支援點,萬一教會活動再停時可支援信徒。同時,教會應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推介信徒參與外間的主日學課程,讓資源融合共享,另一方面加強牧養關懷,如安排專人導讀課程。

  

楊:疫情令教會加強了影音製作,在硬件上不斷升級,同時需要培育影音組作支援,年輕人較熟悉網絡科技,比牧者更有效運作。我也認同親切是一件好重要的事,要思考如何進入人羣。今天教會仍然需要新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以有效幫助牧養,可以發放訊息,同時促進溝通分享。

  

孔:除了以電話或網上關顧視障者外,我們更要在福音工作上多下功夫,尤其有一半視障會員仍未信主,電話佈道或者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法。第二,從前視障者為了設施而前來中心,機構角色較為被動;疫情下我們組隊外出,嘗試用不同方法接觸更多人,結果發現帶來正面效果,對事工的幫助極大。除了電話熱線外,機構網站上亦設有視障人士專區,定期提供屬靈資料和基督教界消息,幫助他們宏觀地思考;我們會反思如何豐富網絡及電話熱線的內容,盡量多提供不同層面的資訊,造就一眾視障人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