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馨香之氣


2875 期(2019 年 9 月 29 日)
◎ E療行傳 ◎ 林偉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可能只是尋常不過的一天,但對於港島東區的市民和我們,這日子卻別具意義,標誌着「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正式投入服務。當時的「那打素醫院」從中區半山般咸道舊址遷到柴灣東區樂民道,隨同遷入新落成醫院大樓的不僅是一羣緊守崗位的醫護人員,還有他們服務市民的關愛之心,以及那打素醫院「矜憫為懷」的精神及「全人醫治」的傳統。

  起初,因為……

  七十年代,柴灣那時被區內人稱為「紅番區」,由於這地區偏僻,市民大多聚居於徙置區和臨屋區,生活貧窮,山邊遍滿自建的木屋,也隨處可見失學的兒童、小販和苦力,居民每日拖着艱難的步伐一日過一日。大家知道當時還沒有東區走廊和港鐵,出柴灣只有一途,就是筲箕灣道,整個社區對外的連接就是單靠此路,因此柴灣人往他區返工返學,必須要提早三至四小時出門,塞車是每日要面對的困擾問題。

  另外,港島東並沒有醫院,居民需往急症室就醫,不管乘的士、救護車,最近的急症室都要到灣仔的鄧肇堅醫院;然而,那裏只是「轉送站」,病人來到,只是檢查,簡單護理,若病情不明,傷勢較重的則要再等待救護車送往薄扶林的瑪麗醫院,每次至少都要花六小時以上。

  凝聚力量,成功爭取

  當年由區內三位牧者發動居民爭取興建東區醫院運動,包括循道愛華村服務中心盧龍光牧師、天主教海星堂關𠎀棠神父及柴灣浸信會朱耀明牧師,並邀請陳建民教授(當時為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三年級學生)負責資料搜集、調查和撰寫報告書。首次行動便帶着三萬五千名居民的簽名,會見東區政務專員。運動展開,東區有三十多個團體參加,此外並獲得香港醫學會、東華三院醫生協會、醫療關注組等專業組織之支持,結果,政府在一九八四年四月於柴灣健康院開辦急症室,並同時公布撥款興建東區醫院。當年爭取興建東區醫院運動並成功地把東區居民團結起來,建立了「同區人、相守望」的精神。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東區醫院原稱為「筲箕灣醫院」,後因爭取興建運動而改名為「東區醫院」。此名易記、易明,深入民心。及至一九八六年當時在任的港督尤德爵士為香港前途奔勞,不幸於北京大使館逝世,香港政府為紀念尤德爵士對香港的貢獻,於一九九二年將東區醫院命名為「尤德夫人」醫院。一座宏偉的建築物,外型亮麗,但一千七百多張病床的醫院何時才能有足夠的人手,開院投入服務,令人憂慮。當時醫院管理局剛成立不久,經過多番協商,最後邀請位於港島西的「那打素醫院」全院八百多位醫療及行政人員遷來接管「東區醫院」。醫院正式命名為「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二十六年來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深受居民愛戴,不只是一間融入社區的醫院,她更秉承「那打素醫院」先賢創院宗旨,以「矜憫為懷」之服務精神,力求對市民的身、心、社、靈健康作出貢獻,醫治和豐富了許多人的生命,顯揚基督馨香之氣。

  林偉廉(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