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利道17號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世紀五零年代初,內地大量民眾為了逃避戰亂而來到香港。為了安置暴增的人口,政府開始開發深水埗的靠近山麓地帶。開闢出來的新土地既要興建住屋,也要建設各式社會服務。在李鄭屋一帶,新闢的低平土地建成了大型公共屋邨,就是第一代的「李鄭屋邨」。至於貼近山麓的山坡,當年不便建造住屋,則劃作公共服務用地。

  建造在低平土地之上的李鄭屋邨,於住屋與山坡之間隔着一條廣利道。換言之,廣利道好像一條分界,它的一側是李鄭屋邨的住屋,道路的另一側就是山坡。沿着這段山坡,都被劃作公共服務用地,結果整片都建了學校。沿着短短的廣利道上,學校一間貼着一間,而學校隔了馬路的對面,全是住屋。這是一幅十分有趣的景觀。

  當年香港社會的人口出生率極高,適齡兒童甚多;廣利道上的學校,一間貼着一間,正要提供大量學位,應對這項教育需要。教會的基本目標旨在牧靈,然而教會也善於辦理教育服務;於是這裏不單有教會辦理的學校,在短短的廣利道上,竟然矗立三座教堂。四號的「深水埗浸信會」、九號的「聖老楞佐堂」、十七號的「聖公會基愛堂」。

  近年重建的「深水埗浸信會」,外型高拔嶄新,十分矚目,差不多成為廣利道的新地標。六十年樓齡的「聖老楞佐堂」、與兩旁的學校並排而立,樸實無華的外型帶着一份令人景仰的莊重。至於「聖公會基愛堂」,奇情了,除了行人道旁附有堂會名字的數十級石階,路人在街外差不多看不見教堂,不知道這所教堂的存在!

  聖公會基愛堂與旁邊的基愛小學、是在同一幅地段上同時興建的。設計兩者時,將學校放到貼住街道的位置,而整座教堂則建在地段的內裏。結果小學的龐大校舍將內裏的教堂完全遮蔽;教會好像在隱藏自己,向坊眾表明服務社會的熱誠。

  深水埗是當年湧至香港的「難民」的重點地區,他們聚居在李鄭屋至石硤尾一帶,在這裏遍佈無助民眾棲身的寮屋。聖公會分別在李鄭屋及石硤尾兩處展開服務,於一九六三年在李鄭屋邨建立基愛堂。與教會同時發展的,除了辦學之外,還有其他對應社區需要的服務。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