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63 期(2019 年 7 月 7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凡事總有限期,這個欄位也不例外。偶爾,一個念頭會從我的腦海掠過:假如這是最後一篇,我最想寫的又是甚麼?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間答,答案亦不盡相同吧。
別擔心(或害你失望?),編輯前輩仍未叮我出局,未來一段日子,我仍會寫,開開心心地寫。要是此刻埋首臨別一篇,焦點大概放在「克服文字恐懼」和「你也試試寫寫」。今篇先談前者。
於我,閱讀的起點始於專欄。
故事要從中學說起。我入讀了一間不錯的中學,自己的成績亦尚算可以,但我不喜歡閱讀,印象中鮮有主動拿考試範圍以外的東西來讀。到了高中,別說一本書了,僅僅啃一個章節已叫我生不如死,讀畢也摸不清宏旨。
我患上了文字恐懼症,直至預科才稍稍得到治癒。當時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公開試往往需要撰寫評論。所以,老師建議我們訂閱報章,多讀一點社評。我照辦!──一半一半啦,社評一版經常給我擱置一旁,我一翻就翻到體育版,完事就將整份報紙合上。然而,有天我良心發現,醒悟出自己的行為有點浪費,於是開始留意別的版面。
其中一版由不同的格子組成。儘管整版文字擠得密密麻麻,但每個小格只有六百字許,兼且自成一篇。這些專欄小品趣味盎然,有的套用一個學術概念看世界,有的分享一本小說,將其教訓類比今天的社會。日子一久,我愈發對人性和社會產生好奇。
我對文字少了一份抗拒,還得多虧一處舒適的閱讀場地──茶樓。我自小就習慣飲茶,媽媽在我小學時在那裏當收銀員,就算後來轉行,父母一放假都會去。在夏天,茶樓更不時化身成我們的冰室,一家人邊啜邊各自各閱報,一坐往往兩句鐘。現在回想,頓覺這就是正向心理學家所說的「細味」(savouring),即放慢步伐,慢慢體驗一些正向經歷,從而增強正向經歷伴隨而來的正向情感。
是誰輕挽你的手步入文字的森林?你所細味閱讀的場域又在哪裏?這些不單為茶餘飯後提供話題,更值得一個小小羣體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