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肚膠


2843 期(2019 年 2 月 17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去年山竹來襲,本港海面翻起巨浪,更有岸邊捲起沈積多年的塑膠垃圾。有市民自發清理,就曾發現一個似曾相識的漢堡包盒,於是手執一看——喔,是一九九六年的發泡膠盒,今天重光依然晈潔如新!

  近日,我在How to Give up Plastic一書裏,遇上更為駭人聽聞的數字。海裏的塑膠垃圾,大部分由陸地流入,容量之大,相當於每分鐘一輛貨櫃車直插入海。科學家推斷,按照現時海洋塑膠垃圾增幅,其重量將在二零五零年超越海裏所有魚類重量的總和。這些塑膠不僅漂浮,更會上天下海,可在逾九成海鳥的腸胃找到,也在地球上最深的海床有所發現。

  讀畢全書,我最訝異原來身上的衣服,竟是海洋裏塑膠污染的元兇之一。準確一點說,出岔子的是人造纖維衫。這種物料在洗衣機內一洗,便釋放出一條條「微纖維」(microfibre),比髮絲更幼小,往往伴隨洗衣機污水一併排走。有研究指,一件普普通通的人造纖維fleece保暖外套,一旦上演「鬆毛」大法,動輒可以變出二十五萬條微纖維。

  我們當然可以做點小事,簡單如少買一件衫,或只選購天然物料的衣裳。但該書的作者更為進取,拋出一些迴響更大卻不失鬼馬的方案。讓我試舉三例:一、拍攝上網—假如你逛街時瞥見任何過度包裝的商品,不妨當場拍照,然後上載至社交媒體,寫一兩句表達你對塑膠垃圾的憂慮;二、手作運動—摺一隻隻海龜或抹香鯨,寄給濫用膠袋的公司(例如連鎖麵包店),告訴該公司的行政總裁,你不忍目睹大海裏膠袋處處,害得海龜和抹香鯨分別把其誤以為水母和魷魚吞嚥致死;三、要求回「水」—不說不知,看不見的塑膠污染,除了上文提到的微纖維,還有潛藏在不少護理用品的「微膠珠」(microbeads)。倘若你在浴室進行一次地毯式檢索後,赫然發現產品成分包含以下化學字體,包括Polyethylene(PE)、Polypropylene(PP)、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或Nylon,鼓勵你把產品寄回生產商,要求退款。該公司大概不會受理,但你已傳遞一個清晰訊息,告訴對方是時候改變了。

  作者還送上一個溫馨提示,就是別太心急,試圖一下子「絕膠」。要緊的是,告訴及向身邊的人解釋,為何你要踏上走塑之路,對方聽了,才有機會跟隨你的腳蹤。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