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流失信徒
 生活實踐見證


2843 期(2019 年 2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根據香港新聞處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信奉基督教人士約有五十萬,恆常出席教會崇拜約有三十三萬,故沒有恆常出席教會聚會的信徒約有十七萬,其信仰成熟程度、信仰表達方式均值得探討。有見及此,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進行了一項相關問卷調查,發現不穩定返教會或離開堂會者,當中只有極少數(5%)表示將來不會再考慮重返教會聚會,可見要牧養離開的信徒羣體仍存盼望,策略應將新酒裝在新皮袋中。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一月二十六日舉辦轉化實踐研討會─「相信但不相干?」,伯特利神學院城市事工教授陳敏斯博士公布「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結果,是次研究收集了2455份問卷,主要探討三種信徒(恆常返教會者、不穩定返教會者、離堂會者)的信仰成熟度、信仰表達方式、「留堂會」或「離堂會」原因。

  離堂者具信仰成熟度

  第一部分研究,運用了美國學者編寫的「信仰成熟量度表」(Faith Maturity Scale)作指標,發現恆常返教會組別信徒與神、與人的關係較好,其他組別則情況相約。

  第二部分調查結果顯示,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這兩組主要以較個人的方式表達信仰,例如祈禱、默想、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恆常返教會組別則較常在羣體中表達信仰,例如祈禱、領受聖餐、參加小組。

  第三部分研究發現,不穩定返教會、離開堂會者在沒有參與教會聚會的情況下,仍有一定的信仰成熟度及持續表達信仰。他們離開教會最主要原因是「教會的一些做法叫我失望」,同時他們認為返教會可讓他們更親近上帝,在困難或憂傷中得安慰,及講道對他們有幫助。

  她分析道:「這些離開會堂人士曾經非常投入教會生活,他們可能是不滿教會制度凌駕關係、重教條而忽略對話、說教多行動少等。因此我建議,教會可多與社會互動、簡化制度、接受離堂會者以不同形式同行等。希望這次研究及研討會能讓教會更了解留堂會及離堂會信徒,進而帶來牧養和佈道方面的啟發。」

  新式教會尋失喪信徒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則分享服侍離堂會者心得。去年五月他創辦承載離開教會者的新式教會「流堂」,他強調,流堂致力於簡化教會制度,以小組、崇拜聚會為主,減少同工行政工作,專注牧養。過去數月,「流堂」舉辦了培靈會、聖餐聚會及重聚日,聚集離開教會的信徒,現時亦設有恆常崇拜聚會。

  目前「流堂」屬於起步階段,聚會人士背景各異,包括退休人士、失明人士、有牧會的傳道人、執事及其兒子、憂鬱症患者等,增加牧養難度。他續言,透過幾次聚會接觸到的離堂者,感覺他們很需要被醫治,「記得敬拜時台下沒有太多人在唱詩,跟一般教會不一樣,原本還擔心會眾未能投入,然而我們收到不少Facebook私訊稱敬拜時被神的愛觸動。」

  以行為言語實踐護教

  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實用神學研究教授葛霖(Elaine Graham)以「後世俗的護教學」為題,探討現今信徒應如何實踐護教。她以倫敦格蘭菲塔火災為例,宗教羣體在過程中盡力幫助災民,可見雖然一般人覺得宗教正在沒落,但在災難事件中,宗教羣體卻實實在在地發揮正面積極的影響力。

  她指出,傳統的護教學強調捍衞教義為主,然而現今時代,信徒面對種種信仰危機,應持守大衞博施(David Bosch)在二十世紀末提出的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包括:一、分辨聖靈的作為,並參與在其中;二、參與在神的使命中;三、以行為、語言實踐神的見證。她強調在生活中活出信仰的重要性,例如服侍週遭鄰舍、作好公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