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角度看「基因編輯」


2838 期(2019 年 1 月 13 日)
◎ 教會觸覺 ◎ 王培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內地科學家賀建奎宣稱成功「製造」出全球首對經「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兒,全球譁然,雖然賀建奎聲稱自己只是為病人的福祉,才大膽作出此舉,科學界卻紛紛予以譴責,因為他無視二零一五年人類基因編輯高峰會達成的共識,就是只容許在一定的規範下編輯胚胎基因。最重要的是:在未解決此技術之安全問題和倫理問題之前,不應將胚胎植入成孕。賀建奎基本的問題是:無視學界的共識和自律,對病人和學界皆沒有負上應有的專業責任。

  自五十年代「去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結構的發現,醫學界已證實某些疾病和人類基因「錯誤」有直接的關係,八十年代就開始有「基因治療」(gene therapy)這個概念的出現,就是希望透過「基因改造」來醫治一些先天性的疾病,不過技術上仍然困難重重。直到九十年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開始發展和成熟,最新的CRISPR 技術的好處是又快又準又便宜,可應用於動、植物和微生物中,可用作開發工農業產品、藥品等等用途。二零一三年有美國學者成功運用在人類細胞之中。不過此技術還有困難的地方,就是「脫靶」(off target)的問題,即未能完全正確地裁切目標基因的位置,導致基因錯體,出現無可想像的後遺症,若果盲目地運用此技術,更可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

  今次事件使我們明白到,因科技發展迅速,我們遲早都會面對「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身上的倫理問題。與其他的科技一樣,「基因編輯」本身是一件「中性」的事情,問題出於我們如何正確地使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若是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和安全性都許可,用「基因治療」作治病用途,是無可厚非的。治病本來就是醫治在「肉身」或「物質」上的層面,方式可包括「物理性」(physical)(如外科手術、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生物化學性」(biochemical)(藥物治療、化療、電療等),「基因」只不過我們「物質」層面上的東西,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當科技牽涉到「基因」層面的時候,「治病」和「人類升級」(human enhancement)之間的界線不容易劃清,「人」和「神」的界線變得好像模糊,基督徒就產生疑問:「我們是否在扮演上帝?無視上帝的原本的創造?」從創造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優勢在於上帝給予我們管理大地的「權利」,但把大地管理完善,就變成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們的位分只可能扮演上帝的「協作者」,一起肩負起「創造」、「救贖」和「轉化」世界的工作。在發展「基因編輯」科技時,不但是人類,整個地球的福祉便成為首要的大前提;所以,社會公平性、生態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等等都成為重要倫理上的考慮。

  王培儀(婦產科專科醫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