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分配公義扶助弱勢
第 2833 期(2018 年 12 月 9 日)
◎ 要聞
香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教會應如何參與分配資源,助社會更趨公義?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以及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主辦之「神貧義僕——一起學習憐憫愛人的功課」公共對談系列之二:「分配公義與貧窮」已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前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莫慶聯及天主教代表陳滿鴻神父在會上作出交流。
莫慶聯先生從社會分析看分配公義,他指在聖經葡萄園的故事中,作工多和少最終得到同一樣的工資,在現代看來似乎是不公義。「大家心中的公義是平等機會還是平等起跑線呢?」他指,公義既有平等自由原則亦有差別原則,前者指每個人擁有基本平等權利,後者則指社會經濟分配不均下,透過制度給予弱勢階層最大幫助,以達至平等機會。而分配公義則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公平法則認為每個人依其貢獻多少獲得相應報酬;均等法則認為不論貢獻多少都應一律平均攤分;需求法則不論貢獻按需要進行分配。
「香港雖然有扶貧委員會、綜援、低津、貧窮線、長生津等,但貧窮問題依然嚴重,貧富懸殊差距不斷惡化,以上的法則都不足以拉近貧富差距。」他認為社會暗藏一種「平等結果論」的理想,希望有能力者承擔更多,拉近貧富差距,但此結果必須透過修改稅制實現,如調高累進稅、遺產稅、資產增值稅等。
「分配公義正是探究資源如何分配,有否令貧富差距再度擴大,分配結果上誰是最大和最少的得益者,甚麼權力制度引致這樣的結果。」他續引述趙維生博士近日回應最新貧窮報告時提到,政府的扶貧工作欠缺角度、態度和力度,誤將貧窮問題視為個人而非結構性問題,結果愈扶愈貧,沒有檢討現行制度而造成今日的分配成果,最終令扶貧工作力度不足。
社會訓導作指引 優先照顧貧窮人
陳滿鴻神父指出,天主教以社會學分析為基礎製成「社會訓導」文獻,為信徒作生活指引,當中提到交換正義要求保障私有權利、償還債務及履行自由約定的義務。「私產指向他人是教會的基本原則。」他解釋,教會承認資產權,認為財物由人去保管,但有責任和道義貢獻他者;教會不認同平分主義,承認人有差異,但強調貧窮人不等於懶惰,教會會倚賴有錢人的善心和愛心捐獻,再處理分配不平等問題;此外,教會認為政府應以政策填補私人善心遺漏的需要,如透過繳稅達到收入再分配。
他續言,教會主張優先照顧貧窮人,同時以基本人權界定其需要,目的是讓人有尊嚴地生活。他不諱言現時政策未能填補需要,如公屋不足、醫療排期時間過長等,港府並非缺乏金錢處理,惟公帑運用時利益傾斜商家,加上填海、興建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花費甚多,影響港人生活。他提醒:「交換正義如果做得理想,職場健康正常已經解決很多人的生活問題,加上公平的法律和制度作保障,以及尊重自由和人權,已鼓勵到百姓行愛德。」
台信徒共生生活 思考有價值人生
莫慶聯回應指,政府並非對貧窮問題冷漠,而是政策無法抵銷貧窮情況,如最低工資每兩年檢討一次,無法追上通漲速度;公屋興建需時無法解決短期住屋需要。「新自由主義根深蒂固影響施政。」他以醫療為例,政府認為應用者自付,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能令有能力者轉到私人醫院,節省成本,他認為每種制度都有其利弊,但望政府將平衡點更多傾向市民。
他認為香港早已成病態社會,人人為錢生活而忘卻生活價值。他指,近年台灣有基督徒展開「共生生活」,全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不靠全職工作賺取金錢,且靠他人捐助過活。莫慶聯最後鼓勵信徒不要高估自己能改變社會,但可以為社會一點一滴的改變作出貢獻,活出自己想過和值得過的人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