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黃泥涌道沿路上的墳場帶 (cemetery belt),總會感覺到一項奇詭的缺漏。既然差不多主要的宗教都各自擁有本身的專用墳場,怎麼偏偏就是基督新教卻沒有?至於道教、佛教;啊,那些參與的都是華人來的。那時的華人思維都注重回鄉歸葬,極力避免淒酸地葬於異地;因此沒有佛道兩教的專用墳場,並不足為怪。可是,基督教是英國的國教;在英國佔治的地方,讓其他宗教設立墳場,卻獨欠基督教墳場,確是奇事。
黃泥涌的「香港墳場」,建於一八四五年,是第一個由政府直接開設的墳場;因此用得上「香港墳場」這個名稱。然而英國佔治香港之初,殖民政府雖然積極建設維多利亞城,卻到底人力非常有限,各方面的市政工作未能事事直接管辦。這座墳場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葬禮的執行,就委託了教會來主理。因此「香港墳場」早年是由聖公會主理的。
事實上,當一八四五年設立墳場時,就同時在墳場內建造一幢教堂,以便舉行禮儀。這幢墳場教堂固然不是一般傳道用途的教堂,卻是香港現存的、歷史最久遠的一幢教堂。(比一八四七年落成啟用的聖公會聖約翰座堂還要早兩年。)基督新教的多名拓荒宣教者都葬在這裏;包括信義宗的郭士立 (Karl Gutzlaff),崇真會的韓山明 (Theodore Hamberg),浸信會的何顯理 (Henrietta Hall Shuck)。現時教堂已經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由於委託教會管理墳場及主理葬禮,甚至建造了教堂,因此「香港墳場」的運作差不多等同一處基督教墳場,至少表面如此。當初,墳場只接受外籍人士下葬;來自歐洲及北美洲的,自然大多是基督信徒。其實在此下葬的,也有不少東正教信徒;在墳場的一個角落,更葬有一批日本人。直至一九一三年,「香港墳場」才接受華人下葬。
至於華人信徒的墳地,最早在一八五八年設於西營盤的山坡上;後來由於維多利亞城的擴展而遷離。至一八八二年,政府批出香港島西部城外的一片山坡,讓幾個宗派合作設立基督教的墳場;這處就是發展至今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聯會」在設立墳場三十多年之後的一九一五年成立,當年開始接辦這處墳場;那時黃泥涌的「香港墳場」也漸漸接受華人下葬了。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