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同行」真義
 反省同行者角色責任


2823 期(2018 年 9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情緒困擾的朋友和家人,同行者確實無從入手,若處理不善更會適得其反,為雙方帶來負面的影響。信義宗神學院同行者心靈成長中心於九月十九日,假香港理工大學紅磡灣校園舉辦「情難?自困!如何與情緒困擾者同行?」講座,資深社工及輔導員梁錦榮分享同行者應該反思及注意的事項。

  梁錦榮指,旁人一般只看到情緒困擾者的外在行為、負面情緒和固有想法等,同行者往往只專注在他們的外在行為上,渴望透過輔導技巧,讓他們逐步改善這些問題。然而,這些行為卻是情緒困擾者身體的一部分,因此處理時必定十分困難,他認為同行者須知道對方的真實狀態,並要讓他接受行為背後的自己,與他共同面對和同行。

  他表示,同行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痛處,例如與情緒困擾者對談間,觸及自己懼怕的話題或場景,很容易會勾起同行者的情緒,結果便適得其反。他強調,同行者必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輔導員協助,「如果(同行者)本身是輔導專業或社工,在我的經驗中,不知是否面子問題,愈是擔當助人專業的人,愈難找人幫忙自己。」

  第二,同行者要反思生活觀念的態度,每個人對生活均有不同標準,例如覺得成年人須有穩定工作、物業和家室等,情緒困擾者十分自卑,經常覺得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無法做到別人眼中的標準。他提醒同行者不要以社會固有觀念批判人,因為情緒困擾者能感受到別人的歧視目光和態度,若同行者戴上有色眼鏡看待他們,並不適合擔當同行角色。

  他引述《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以利亞在逃亡期間欲尋死,又因感到自卑和羞恥,終日躺在樹下睡覺,看似面對極大的情緒問題。他續言,耶和華並沒有因此而責備他,相反關心他的狀況和提供飲食,按照其步伐,讓他休息過後再上路,一直陪伴同行。「經文令我覺得上帝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讓我們看到應如何同行。」

  他補充,同行者經常想改變對方,但情緒困擾者往往只希望有人陪伴和同在。他分享曾在輔導期間,該名情緒困擾者因想起過往經歷,突然身體顫抖,恐懼萬分,只希望他陪伴自己在房間內踱步。梁錦榮當時認為自己無法幫助對方,原打算下次見面時提出轉換輔導員,怎料話到唇邊,對方竟感謝他的陪伴,更表示內心因此而變得安定。「如果我當時講想轉輔導員,對她來說是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他坦言輔導員常會「打沈」自己,覺得無法幫助對方,甚至想放棄,結果情緒困擾者覺得自己被遺棄,「我們要準備自己的『心』,(輔導過程)是否一定要有成效?是否一定要滿足社會的生活觀念?還是人只需好好生活便可以?」

  第三,他認為同行者也需要有同行者,例如家人長期面對身邊的情緒困擾者,不但身心俱疲,也會恥於承認身邊人有問題或尋求幫助,最終求救無門或身心靈枯乾,因此同行者也需要同伴支持。另外,他指同行之路遙遠漫長,故同行者必須懂得滋潤自己的心靈,「同行過程中不要只想幫助人,其實上帝安排我們在過程中,磨練你成長。」

  他重申,同行者經常希望改變對方,惟他提醒同行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要被對方的外在行為影響,可能情緒困擾者只需要同行者安靜地陪伴,一起分擔壓力便足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