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跨性別議題
 審視政策後遺症


2823 期(2018 年 9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隨着近年出現的性文化運動,香港不同的團體也開始就此議題發聲,跨性別議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和爭議。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於九月十一日,假恩福中心合辦「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講座,從各方面反思跨性別議題。

 

  基督教信仰重視身體

  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認為,有關議題最重要的基調是「身體」在基督教的重要性。他解釋,耶穌道成肉身後,除了靈魂復活外,身體亦同樣復活,聖餐中亦會以餅來紀念耶穌的身體。神學方面,身體對基督教而言十分重要,因耶穌是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如未有「身體」,也未有救贖的出現。此外,身體代表整個人的投入,也是上帝的形象,男女契合、生育和性行為也是上帝奇妙工作之一,可見「身體」的重要性。

  他分享不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當中不少為逆轉變者的案例,即已變性的人重新轉變為原來性別。他歸納出很多跨性別人士都有性別不安的問題,但當他們在社交上定位自己為另一性別,甚至接受生理上的療程或變性後,很多個案都表示更難接受自己的身體。

  因此,為了減低心理和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很多跨性別人士都會選擇接受自己原有的身體,面對真實的自己。他又寄語會眾,雖然這些故事與旁人無關,但上帝是會記住每一個人所經歷的苦楚,信徒應反思有否關懷他們。

 

  政策或影響公共利益

  香港性文化學會研究主任陳婉珊女士指,在跨性別的議題下,一些公共政策在不同方面均受到影響。她舉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於二零一六年向學校發出指引,必須讓學生依「性別認同」使用性別區域設施及參與活動和運動。

  她認為,此舉影響了學生的私隱和安全,因性別區隔的設施原是為了保護身體的私隱;但在美國的性別認同條例下,任何性別也可以到另外一個性別的洗手間,原有的私隱度大大降下,感到私隱被侵犯的學生亦無可奈何,因投訴或會被視作歧視。她又提到一些犯罪學家的研究,指這些區隔共用的情況會刺激潛在性罪行,一些性罪犯或會以跨性別使用者為名,進入另一個性別的洗手間或更衣室犯案,而此條例會給予他們辯護理由,更難證明其犯案意圖,變相更難定罪。她續言,美國Target百貨公司在宣傳其性別認同政策後,歡迎跨性別使用者可按自己的性別使用洗手間,該公司的風化案數字激增,可見情況不容忽視。

  此外,條例亦牽涉到平等的問題,例如在不同的活動或運動中,若按個人的性別認同參賽,男性的體型在很多運動上勝於女性,變相剝削他人的機會,做成不公平的情況。最後,她提及很多逆向歧視的真實個案,如家長要求學校推行性別認同的理念,但學校因堅持教學原則而被投訴;或有人拒絕接受以性別認同界定性別,最終亦被控歧視,甚至遭到僱主解僱或需要賠償。

  她總結,性別認同歧視法並非保障基本人權,而是強推一種激進的意識形態給社會,同時亦會造成私隱、安全和平等問題。加上性別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和無法驗證的,當中存在很多漏洞,有機會為社會帶來危險及不公的後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