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前的七天之內,出席了四個喪禮、一個婚禮,密集地見證「寬恕」以不同方式呈現。
一位因病離世的弟兄,信主約六年,與家人失去聯絡已十多年。教友並不知道他信主前與家人的瓜葛,只知道弟兄信主後熱心追求靈命成長、傳福音、服侍社區;直到他離世前幾天,在他同意下,醫務社工、教會同工、其他主內好友合力去找他的親人,終於找到了!弟兄彌留之際,教友圍聚唱詩、讀經,分享惜別的說話,最後告知弟兄:「已找到你的哥哥和妹妹,他們正趕來」,弟兄流着淚、安詳地離世了。
家人雖然未能見弟兄最後一面,但終於能找到失散的兄弟,以往的不和、心結,也就不再計較了;略知家人過去的片段後,我理解弟兄的眼淚,是獲接納和原諒帶來的激動,同時帶來極大的釋放,讓他無憾地安然見主。
另一個追思會,是懷緬一位牧師好友的妻子,記念冊以「善終(Finish Well)為主題。在眾多分享見證的嘉賓中,有兩位提及師母在離世前,主動聯絡她們,為十多年前的不和、嫌隙,而導致多年不再聯絡而尋求寬恕、復和,見證嘉賓都覺得,那些是小事,既沒有大吵大鬧、也沒有金錢糾紛等事端,為這些小事尋求寬恕,似乎太隆重了,但她們都明白師母的心意,是希望不帶遺憾去見主,加上原來深厚的友情,寬恕和接納就像溪水往下流,自然地達成了。
我望着轉播的屏幕,感到非常唏噓:我們真的要到直面死亡,快要面見主的時候,才有動力去尋求寬恕嗎?對身患不治之症的師母來說,生命在倒數,在醫生預告的時限之前,努力做到無憾、安然見主,這些安排我非常明白;另一方面,我想及自己和身邊的親友,過着平凡的「日常生活」,實在不能預知何時去見主,既然每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沒有遺憾地面對上主」能成為我們寬恕別人、或尋求別人寬恕的動力嗎?
莫鉅章(基督教平安堂堂主任、靈修導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