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安息真義
 抗衡世俗文化


2807 期(2018 年 6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六月二日,假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辦「聖經與當代世界系列」信仰文化講座,首講講題為「聖經X安息」,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闡述安息日在基督信仰中的重要意義。

  趙崇明博士指出,上帝在創造過程中,把所造的一切看為美好,到第七日進入安息,並將第七日定為聖日,意即上帝的創造工作已完結成聖,可見聖經中的「安息」並非「休息」的意思。

  安息反映自由精神

  惟現代人把安息視為休息,為的是養精蓄銳,以便休息後能提升工作生產力,結果人生目的便只有工作。但聖經教導剛好相反,「上帝在首六日進行創造工作,將創造帶到第七日,那時整個創造才圓滿,如果沒有第七日,上帝的工作不能圓滿和成聖。」因此,他直言安息才是人生之目的,工作正是為了進入安息。

  他續言,上帝並無選擇在一瞬間創造世界,而是按步就班,作息有序地完成創造,為的是讓萬物感受存在的節奏和自然規律。但資本主義下,社會講求速度、金錢和效率,又追求空間和勢力的擴張,結果人類不斷與時間競賽,忘記了上帝原有的創造秩序和節奏感。他強調:「只有工作、只有生產,但不安息的人生是不圓滿的,也非上帝的心意。」因安息中經歷上帝同在,如只顧工作不重視安息,人便無法按照祂的心意擔當大地的管家。

  他引述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著作,指其著作中提到「安息」的意思是「歇了祂一切的工」,意即「free from his works」,可見「安息」的核心信息與「自由」有關,包括對過度的消費主義說不,不被物質控制自己。此外,他認為安息日並非否定工作,而是提倡一種合乎節奏、不被束縛的工作態度。因此,耶穌在安息日醫病,背後正正反映安息日最重要的「自由」精神──為長期病患者脫離疾病的束縛,歸還自由。他又指,安息日亦有平安的意涵,惟獨信靠上帝的恩典和主權,才可得享真正的平安。「安息的核心精義不是休息,而是自由、平安、停止(Say no),抗拒某些現代文化。」

  批判世俗價值觀念

  趙博士引述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作「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當中談到安息日與十誡的關係,他指經文背景講述上帝要領人出埃及,故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正是以埃及神代表外邦神明,將上帝與偶像分別出來。他形容,埃及神明使以色列人為奴,支撐埃及建立一個工作無休和剝削式的經濟制度,上帝則象徵拯救人脫離壓迫制度的神,使人擺脫奴役,得享自由。因此,現今社會過度發展下,「安息」神學讓人思考「無為」(inaction)的意義,意即順應自然、適度工作,正好批判永無休止的生產或消費價值觀。

  至於第十誡則是十條誡命的總結:「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二十17)他指,誡命中提到的房屋、妻子、僕婢、牛驢在舊約父權社會中屬於財產,全部均與生產有關。由於資本主義的核心是擁有私人財產,熱切渴求擁有事物,反映了人的貪婪,故經文記載不可貪戀別人的財產,正是透過「安息」神學,教導人要與鄰舍實踐一種合適的經濟關係。「安息日目的是否定對商品的渴求和強迫他人的行為,以致實踐新約耶穌所說『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教導。」

  他重申,安息的對立面不一定是工作,其核心精神是「自由」,即在工作中依循上帝創造的秩序,順應生活應有的節奏,同時抗衡違背安息精神的世俗文化,如過度發展的經濟和消費文化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