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扶貧工作靠基督中保
第 2807 期(2018 年 6 月 10 日)
◎ 要聞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遙距教育課程「進入貧窮人羣的信仰實踐」專題講座,已於五月十九日在該院應用神學教育中心舉行,由該院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佘枝鳳博士主講,從實踐神學探討教會扶貧的基礎與態度。
乞丐絕跡教會的開始
佘枝鳳首先引用J. L. Dyckmans三幅有關乞丐的畫作,說明十九世紀歐洲世界對乞丐的理解,原來其中形象並非只有負面,這些畫作更會由信徒用大量金錢購買收藏的。「乞丐在當時是宗教倫理的榜樣,他們也可以照樣參與教會聚會,而畫中的乞丐正在提醒賞畫者要像他們一樣,在世貧窮度日。」
行乞一直是門徒的信仰實踐,正如福音書記載,耶穌差他們出去時叫他們甚麼都不要帶。可是,佘枝鳳指出,直至市場經濟出現後,乞丐就開始成為可怕厭煩的東西,更從此絕跡教會。她引用學者Kelly Johnson的評論,指出這種對乞丐的恐懼是不尋常的,「明明行乞是合理行為,為甚麼我們卻會覺得被騷擾?我們為甚麼會覺得不安?」
她接着從約翰福音九章三十九至四十一節及馬丁路德的神學作反省。約翰福音第九章反映了耶穌對貧富關係的理解,其中以三十九至四十一節最為難解,為甚麼瞎眼反而是好的事呢?她指出路德對這段經文的解釋,原來重點非關視力,而是明白自己對上帝、他人一無所知,愈以為自己有智慧有視力的人,卻反而更需要耶穌基督的幫助。
「趨近窮人,不是道德命令,也不是靠意志就能成就,而是蒙恩的結果,是得救贖後的知識(redeemed knowledge),因為福音書中的耶穌就是如此走近他們,我們多聽道、多親近,就會知道他所關心的是誰,學習祂的榜樣。」這樣也是源於基督的降卑軌跡。
以扶貧為職事的問題所在
她直言,「扶貧工作是有風險的,單靠好心也是沒有用的。」歸納出教會關懷貧窮的害人害己方程式:簡化窮者的物質需要、非貧者的「上帝情結」,加上貧者自卑。「上帝情結」,就是指自以為是,以為物質足夠的人才需要上帝。凡此種種都會削弱貧者脫貧的動力,政策亦未能對準其需要,更無法打擊污名化。
她認為,貧窮的真正問題是關係失序。有學者指出解決的目標就是教會實踐其復和的職事,例如是彼此相愛、信徒履行管家責任等,「可是這種職事的神學觀點是很薄弱的,因為沒有看重基督的中保工作,而只有倫理規範,且與政治、經濟等的範疇割裂。」
扶貧須靠基督中保工作
基督中保的工作,不能被扶貧的成果取代,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也是基督中保的彰顯,必須活出呼召,效法基督的降卑軌跡,並學習如同潘霍華《團契生活》的相愛。「我們也許不知道自己無知,所以需學習聆聽他們的心聲;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對上帝無知,所以需要基督光照我們。」她建議教會和信徒若要重建扶貧工作,可以預備自己成為門徒,學習他們甚麼都不帶,而不是首先尋找物資;並明白自己的無知,抗拒沒有中保的關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