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中一的學生在背誦歐陽修的《賣油翁》,說是為了中文科的古文默寫,此刻勾起不少感觸,感慨年紀愈大,對背誦愈感陌生,記憶力也愈差勁。印象中,年輕時的記憶力很強,當時能夠記得同學的電話號碼,可以背誦聖經各卷的主題、要旨、常用經文章節等;不知是因為年紀漸老,還是拜現代科技發明所賜,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記憶力真是衰退了,現在的記憶力可憐到一個地步連自家的電話號碼也無法記住,要打開手機才說得出。以前即使忘記經文章節的出處,只要打開慣用的聖經,憑排版位置總能找到想要的經文;但自從電子聖經普及後,隨着強大的搜索功能,人的記憶能力日漸衰退,到底我們是現代科技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人類是在進步、還是退步?真的很難說。
猶太人孩子的早期教育以家庭為主要場所,教學方式以背誦為主。五歲開始學習聖經,十歲誦讀《米示拿》,十三歲領受《律法書》,十五歲研讀《他勒目》。早期教育強調背誦,先熟記,後理解,可以透過發問、討論或辯論,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猶太人的教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家庭教育、會堂教育、學校教育。
根據《他勒目》的記載,猶太孩童六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屬傳統的「家庭教育」,由父母在家中進行。但隨着南北兩國先後滅亡,導致猶太民族家破人亡,遺留一大羣失去父親的「孤兒」,再加上聖殿被毀,傳統上以節期敬拜為中心的教育場所消失了,於是就產生了「會堂教育」。
「會堂教育」是根據申命記六章六至九節的教導:「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會堂拉比的主要職責是教導律法,背誦是主要的教學法。據說早期每位拉比可教導四百位學生,但當拉比退休或離世,這種教育關係也隨之結束。
到了《他勒目》的後期時代,「學校教育」的產生補充了「會堂教育」的不足。因為在後期教育系統中,規定每位老師不得教授超過二十五位未行成年禮的孩童;若學生人數達到四十位,就必須由一位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助教;若超過五十位,則必須增聘多一位老師,但以背誦經文的教學法始終不變。
猶太民族如此重視教育,重視孩童時期背誦能力的培訓,為未來的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孩子長大後學會獨立思考,表達時言之有物,不僅傳承了傳統信仰,更孕育了更強盛的下一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