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85 期(2018 年 1 月 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我問兒子那幾天勞累嗎?他說還可以,燒燒白粥而已,沒甚麼勞累的,只要那位年輕人早日康復就好了。兒子再補充了一句,那年輕人沒有父母在身邊,有病起來會很害怕,他能夠做的就是讓他知道有人在他身邊。我為兒子懂得這樣想感到安慰。
盧雲神父在他的著作《負傷的治療者》(“The Wounded Healer”)一書中,寫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年輕院牧去探候一位快要接受截肢手術的中年病人,這病人是一個專門幫忙收割禾草的工人,他向院牧訴說自己無親無故,大半生就在等待每年收成的季節去開工,現在快要截肢了,將來也沒甚麼好等待的。年輕院牧聽完他的訴苦,心中雖為他感到難過,但又覺得無事可做,只是唯唯諾諾為他祈禱完了,而最後這位病人就在翌日手術後因併發症而過身。
盧雲神父在書中記下他對這位年輕院牧的說話:你不必告訴他人生有甚麼意義,也不要說些只要心存盼望甚麼難關也會度過之類的美言,只需要對他說:「不要擔心,明天我會在手術室外面等你,你做完手術張開眼睛的時候,我一定在那裏。」盧雲神父接着總結說,人只要知道有人(那怕是一個人)在等他,他就有生存下去的意志。
我很欣慰我的兒子懂得給人這樣的希望。病的時候有人接送去醫院,回家後有人為他預備食物,黃昏時有人回來看你,這樣他就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有人在自己的身邊。
台灣女作家張曼娟,曾以細膩的文字描寫人是何等需要朋友:
「有些人成為我的摯友,有些人成為我的夥伴,有些人根本素昧生平。他們的微笑與支持;他們的體貼與情愛;他們的激勵與提攜,就像在黑夜的渡口,施放一束又一束璀璨的煙花。」
張曼娟著《煙花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