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老化」是恩典


2775 期(2017 年 10 月 29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幾年前出席「教會青年事工」研討會,有位牧者一臉驕傲地說,我們的教會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充滿活力,不像某些教會大多數是老人家,暮氣沈沈。

  教會沒有或只有很少數年輕人,固然值得反省;但教會多長者,又是否等於有問題,甚至等於「暮氣沈沈」呢?這就很值得商榷。我其實一直想問一問該位牧者,貴會的年輕人難道不會長大嗎?教會保持「永遠」年輕,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年輕信徒一旦長大了,他們就拂袖而去,這樣才可保持教會永遠年輕化的比率。

  從另一個角度看,教會「老化」其實也可說是恩典,因為教會可以長期維繫一羣信徒,由他們年輕至年長,都捨不得離開這個家。如果以六十五歲為「老年」的界線,他們多出生在二次大戰前或大戰剛結束,經歷過中國近代最痛苦的幾十年。即或在和平後出生的,也因着香港重光後百業蕭條,百廢待舉,大多數人都是身無長物,多住在山邊木屋寮屋或一家八口一張床的「板間房」,然後一步一足印的捱過去,逐步改善生活的條件。

  年輕牧者或傳道人若不恥下問,虛心到安老院或上門探候教會的長者,問問他們如何熬過艱難的日子,便不會說出「教會多老人,暮氣沈沈」之類的涼薄話。事實上這一羣長者,多於六、七十年代信主,不少更加自此成為教會的棟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你看香港社會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湧現了數以百計的福音機構,幾乎全部都是由當時的平信徒以奉獻支持,而這些機構的董事、義工們,亦大部分由他們肩負。

  從職業類別而言,這羣長者年輕時不少是專業人士,有教師、有醫護人員、有公務員、有從商的、也有紀律部隊,只是踏入千禧年後,他們相繼退休,部分因健康狀況還可以,便繼續留在教會事奉,也本於過去的專業為教會出謀獻策。當然,因着人性的軟弱,一部分「倚老賣老」變得固執和因循,但亦不能因此一筆勾消他們從前以至現在的貢獻。教會必須感恩和珍惜有這麼一羣忠心不二的老教友,他們在教會度過了幾十個寒暑,到今天年紀大了,有的坐輪椅、有的要用拐杖、有的甚至入安老院再來不了教會,但竟然有人說他們令教會「暮氣沈沈」,試問情何以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