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卓越門徒羣體
 活出與眾不同生命


2772 期(2017 年 10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走進中國神學研究院,不難發現門口草地置放着兩個英文大字「RC」,意思是「Reflective Collaborators(反思協作者)」。該院近年默默籌畫課程改革,摒棄過去沿用以聖經、神學及實踐的西方經典式三分,轉而從處境出發,着重培訓學生整合反思及落實踐行的能力,成為反思協作者,新課程即將於二零一八年九月展開。該院又於今年九月二十五日舉行公開聚會與教會羣體分享新課程異象。

  「中神一直以來都是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中國神學研究院教務長李適清博士說時輕鬆,但作為該院第三代老師,面對未來龐大的交接期,她與眾率先肩起了課程改革的重任。中神自創校以來,曾歷經四次課程改革(1977, 1984, 1996, 2009),目的是針對時代需要,回應教會。儘管近年已針對兼讀課程、職場需要等進行小改,但面對社會近年急促的轉變,大改仍然迫在眉睫。

  二零一二年,宗教教育教授Dr. Perry Shaw首次到訪中神,分享他在黎巴嫩推行的神學課程改革,是以處境需要開始思考,對應實踐,「整個設計是Problem base learning,對應實踐,例如一般以創造論和教會論分科,但從處境出發,則會提出整合科『天國與教會』。」李適清補充說,新課程不同於過去以聖經、神學及實踐的西方經典式三分,反之要求經科、神科及實踐科老師合作教授同一科目。

  「推行新課程之先,老師先要作示範,我們試行了幾年team teach,失敗了很多次,變成各有各教,未能整合。不同學科的老師對自己的專業都很堅持,但在過程中學懂協作,漸漸看到整合後能有不同角度。」

  辨清時代處境 更新牧養模式

  今日香港和世界的處境如何?要營造怎樣的信仰羣體對應時代?弄清時代處境是改革的第一步。李適清博士形容今日是「惶恐失序的時代」,近年世界時局波譎雲詭,本土主義在各地冒起,譬如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等事件;金融海嘯後揭示全球化引來更多欺壓不公,反全球化、反建制精英成新趨勢;香港自身亦面對內地因素的衝擊,一連串不理順的政制改變,加上年輕人無法安居樂業,引起反融合、反建制霸權,重尋身分等聲音四起。

  在紛亂的時代,怎樣的僕人領袖能夠帶領新一代信徒?她續說,在改革過程曾諮詢過現職牧會的校友意見,認為人際關係及聖經知識最為重要,而在校同學則希望自己有能力以信仰回應時代。李適清直言,新一代喜歡表達自己,反對建制,牧養模式必然需要隨處境而更新:「今日不再是單一權威的年代,你不會再見到有一個屬靈領袖站出來,教會需要的是有團隊領導的人,帶領不同專長的人走在一起,按恩賜配搭事奉,神學院需要裝備懂得對話、聆聽、協作的人,也即是Reflective Collaborators(反思協作者)。」

  經深入討論後,教授團重新撰寫中神「使命宣言」,是繼一九九五年後首次更新,新宣言保留了原本四個焦點,內容則將老師的反省思考整合寫成,用以指引中神下個二十年的目標和方向。

  推出整合學科 強調反思整合

  新課程將於二零一八年九月起展開,首年基礎年需要必修神學基礎、新舊約研究與釋經、使命與協助等科目,次年起同學會按恩賜選擇主修、專修或選修多個科目,包括聖經原文、基督教與文化、職場神學、教牧關顧、宣教專題等;此外有四個整合學科給予同學及校友修讀,包括天國與教會、宣講與教導、倫理與牧養、社關與文化,碩士同學需要完成整合論文,學科強調整合及實踐。

  惟因新課程刪減了原有的主修「婚姻與家庭輔導」,曾一度觸發起校內同學內部聯署,李適清不諱言中神一直對輔導未有明確定位,多年來嘗試擺在不同課程當中,加上近年愈來愈多基督教輔導中心結業,同學難以找實習,也只有三分一畢業生能成為專業輔導,大部分畢業後到教會服侍或變成「金牌義工」,「這種現象很不理想,我們認同輔導的重要,但希望做到融入牧養。」

  雖然新課程強調培訓同學的反思、協作和整合能力,但她坦言:「即使同學懂得回應社會,不代表就能發揮得到。我們也曾開辦過政治神學、公共神學的選修課,深入為同學打穩基礎,但裝備好了卻擔心教會未準備好。」為加強與教會協作,中神將發展持續進修,盼推動上一代領袖和長執共同學習成長,更新教會,也會定期舉行特別聚會,適時對話,回應社會發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