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國文,才會愛國


2761 期(2017 年 7 月 2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小孩子讀甚麽課本,才會愛上中文,也愛上中國文化?

  十年八年前坊間突然出現一批民國時期的小學國文課本,令人眼前一亮,驚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原來有這麼好的作品:優雅的白話、樸素的插圖、忠孝仁義的教誨、天真爛漫的童趣;而且題材生活化,講及父母之恩、手足之情、天倫之樂、山川之美、農圃之趣、鄉土之情⋯⋯無怪那年代孕育出來的國人,大體上知書識禮,那是美好的歲月。

  即使英治下的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小學中文(那時尊稱國語)課本,仍保留着這份樸實無華的雅風。除了小一教「上大人,孔乙己」,大多數課文也是淺白有趣,以下試舉幾個例子:

  「天高,地厚,人博大。」

  短短七個字,道出了人置身天地間的事實,人不是天地的主宰,他仰首望天,俯首向地,知道天高地厚,但要發展德性,才不愧天與地。這是生命教育入門第一課,不用冗長累贅,幾個字就講盡了。

  「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甚麼地方睡覺?」

  多麼有趣的課文,學生因而學會了「擬人化」,太陽突然變了一個朋友,不再嫌棄它的炙熱,老師也趁機教一些天文地理,講講日出日落的原理。

  「王戎七歲,與眾同觀虎,虎忽大吼,觀者皆懼,戎獨不動。」

  這故事教小孩子處變不驚,七歲小孩得此領悟,一生受用。

  那日子的國文,還講孔融、司馬光、花木蘭、孫中山、華盛頓、瓦特、愛迪生等等的故事,令學生眼界大開,鑑古知今,博曉中西,那時不用「通識」之名,已大收「通識」之效。

  無怪那時代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愛國愛港」,因為當時的中文教育,真的比現時好多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