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改革運動最深層的意義是「回到聖經去」,這不是說重新發現因信稱義不及「回到聖經去」重要,而是路德提出了一個教會處理教義、傳統和倫理的方法論,就是無論怎樣,都要先「回到聖經去」。教會處事的基礎,就是從聖經中找到立足之處,而這亦是路德所說「這是我的立場」的真氣所在,除非你用聖經來指出我的錯謬,否則,我不會收回我的言論。
當時教會充斥着很多人為的作事,當然,部分人為的傳統是「無可無不可」,但當一些和聖經有明顯錯誤的做法出現時,就以要「回到聖經去」作為仲裁。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明白聖經的「因信稱義」,也實踐着「信徒皆祭司」的倫理,如是者,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年來,為我們留下了甚麼,以致我們今天還要不斷改革。
今天,我們會否仍覺得教會的教義要「回到聖經去」嗎?或者,要談這個問題時,你先去各間神學院的圖書館看看,或者登入不同的網站查閱基督教教義的電子版書籍,或者免費下載一些相關的神學教義研究,當你知道之後,就會發現根本無一宗獨家之言,因此,亦無所謂絕對的對與錯。而不同的教會在教會改革運動之後,教會的信仰綱領和條文基本上都是堅固的,所以,又有哪一個人能以在教會落入錯謬教義的處境上提出「回到聖經去」呢?這不是說不用繼續追尋和學習,而是當下的研究環境和氛圍基本上已無多大空間。反而,我們要問,有哪一方面我們仍要鍥而不捨地回到聖經去?
今天,我們最需要回到聖經去的是「信徒生活」,這裏的信徒不是說「平信徒」的信徒,而是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信徒,只要是有基督信仰的人,就要好好回到聖經去,學習作一個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我們要認定一件事情:上帝差派我們來到香港作祂的見證人,因此,祂一定賜給我們一些特別的恩賜,使我們能夠勝任;十字架不會重過主恩典,我們仰賴主的恩典,就算我們為主的緣故多吃一些苦頭,我們還是可以的、喜樂的、得勝的,我們要切切渴望回到聖經去,過一個活出信徒品行的人,在香港這個地方見證主。
我們要常常問自己,我現在這般的生活是上帝所喜悅的嗎?能否在香港見證耶穌基督是主嗎?聖經中有提及我們的收入有四個使用的方向,一是給聖所、一是給政府、一是給窮人、一是給自己所用,換句話說,我們要分擔教會和政府的開支,也要顧及有需要的人和自己。但現代人很容易將納稅給政府等同於幫助了有需要的人,當然這是真確的,現今的政府會透過稅收,重新再分配資源,幫助一些貧困病患的人。但聖經多次提及耶穌看見有需要的人,不單是用其大能醫治他們,而是憐憫他、捉着、按着、摸着他們。信徒的生活應該多一些憐憫情懷,如果當我們看到在香港富人的一席飯,等於窮人一年糧的處境而不起憐憫之心時,我們就真的要「回到聖經去」。當看到香港在二零一六年的「堅尼系數」到達歷史高位0.539的時候,希望大家都為一些住在劏房的家庭、拾荒的老婆婆、孑然一身在老人院居住的長者,給他們一個微笑和代禱。回到聖經去,那個境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