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週年研討會
 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


2758 期(2017 年 7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辦之「代代失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週年研討會已於六月二十三日舉行,會上公布《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與自尊感的關係—香港中小學生調查》結果,並探討社會政策對家庭帶來的影響,及如何與子女實踐信仰等課題。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三月,進行《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與自尊感的關係—香港中小學生調查》,以紙填問卷方式調查三千一百名香港中小學生。調查發現,香港中小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有四分之一中學生自覺失敗者。調查結果亦發現,建立子女自尊感,「同性別」的父子、母女組合有其獨特處,該中心建議父母應刻意締造父子、母女個別相處的時刻,如單獨抽空陪伴、談天、幫助子女。此外,整體受訪學生感父母陪伴時間不足,而晚上十時後下班回家的父母,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較差,該中心鼓勵父母騰出更多親子時間,令子女感到父母付出。

  社福形態規限多 籲強化家庭政策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講師梁林天慧博士不諱言,香港社會政策一直處於被動,有大事發生才迅速立法回應,如石峽尾大火後推行公屋、安安幼稚園慘劇後通過修訂《精神健康條例》等。而香港的社會福利形態主要是剩餘式及制度式,其中四分三的社會福利源於教會,惟因靠政府資助運行,一直無法衝破制度式,被規矩所限制。她又言,香港的福利有別於歐美政府,以篩選制度確保只資助社會上最不能自助者,結果產生如「衰仔紙」等刻薄制度。

  梁林天慧博士指,現時香港的家庭問題包括離婚人數及單親家庭增加、中港婚姻增加、學童自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父母自身工作和情緒問題及東方「望子成龍」的文化影響。她續言,香港人面對長工時、居住環境狹窄,令家庭缺乏「唞氣」空間,影響家庭關係,加上遲婚、不生的人數增加,令整體家庭凝聚力下降。「政府着重家庭要『孭重飛』,過分倚賴家庭承擔照顧、扶幼角色。」她續言,此導致家居安老配套不足、院舍、幼兒院不足等。

  她期望政府可以像尼希米一樣,有計畫地建立制度,在政策完善時常加覆核和跟進,預防意外的發生,也樹立領袖榜樣。「政府推出政策時應考慮是否家庭友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一定背道而馳,新加坡就是個模範。」她最後指,政府應反思以私營企業管理之道經營公共事務,如港鐵和領展帶來的禍害;而作父母的亦需要親自管教子女,與他們一起成長。

  與子女實踐信仰 勿使用高壓手法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歐醒華牧師分享與子女實踐信仰的經歷,他強調信仰不是一套信念或宗教活動,而是轉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子女實踐信仰並非在保護罩下進行,需要考驗所信,而成為怎樣的父母更為重要。他指,夫妻相愛的父母是家庭的基礎,而以身作則對於在家庭實踐信仰尤其重要,「千萬不要強迫子女學像自己,今日很多信二代不再返教會是因為迫得太緊,實踐信仰需要甘心情願。」他鼓勵父母要真誠坦白分享,他甚至在家庭崇拜中分享失敗的愛情故事和迷惘,他相信認錯的勇氣比教導踐行道理更有影響力。

  「踐行信仰不是對子女的要求,而是讓自己也經驗到信仰的真實。」他提醒父母要做好自己感染子女,絕不能用高壓的手法,而「空間」對子女尤其重要,包括犯錯的空間,「忍心讓子女撞板是極之需要的成長空間。沒有自由的抉擇機會就不能學習承擔,又如何踐行真理呢?給予空間既是對上主的全然信靠,也是對子女的信任。」他說,教養子女是上主交付父母的責任,也是上主交給堂會的責任,父母不能忽略與其他家庭一同踐行信仰,教養彼此的子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