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彼此關顧,好激發大家相愛、行善。不要放棄聚會,像某些人所習慣的那樣,反要彼此勸勉;既然見到那日子臨近,就更要這樣了。(來十24-25,《新漢語譯本》)
曾經,我對「返教會」失去熱情。
大概十多年前,我十分投入教會生活,屬典型的「熱心事奉型」。不過,七年前完成神學課程後,轉到基督教機構工作,我被指為過分投入機構工作而忽略教會生活,同時感到教會不看重我在教會「門外」的事奉。我開始放下教會的事奉,只覺週一至週五(偶然週六、主日,以前工作的機構也會派我外出工作)也像返教會一樣,做着事奉工作,人已疲憊不堪,怎麼週末和主日不可歇歇?自此,我覺得減少事奉之後,某些弟兄姊妹(甚或牧者)開始疏遠我,有點感到可能自己沒有「用得着」之處。原來所謂「委身」的事奉不過是要把人推進單色枯槁的生活(生命)裏,當自己抽身離開那火熱的事奉現場時,方才發現,教會可能是一個教人以營營役役的方式來建立信仰的工場。
漸漸地,我懶怠起來。我懶怠——甚少參加教會聚會,成為聖經中的「某些人」,教會中人大概以為我的信仰生活出了亂子,那時我也沒有刻意為我的處境「解畫」。同時,我起來——在那些沒有固定教會生活的日子,我開始思考「為甚麼要返教會」,那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某些人,為甚麼一定是信仰不正確的一羣?甚至被視作陷於一種病態?或許,我在游離掙扎的經歷裏,可以更靠近上主,尋索信仰,沈思主道。
婚後,我嘗試跟外子參加他的母會聚會,也轉到另一間公司工作。起初,我仍維持游離狀態。然而,過去一年,我開始參加崇拜。我感謝教會一位部分時間的傳道同工,她抽空聆聽我的故事,為我忙碌的文字事奉工作打氣,也給予支持和鼓勵,反而不在意我是否「返足教會」。我想起了《希伯來書》說道:「我們要彼此關顧,好激發大家相愛、行善。不要放棄聚會,像某些人……反要彼此勸勉……」經文中,「某些人」不是被「彼此關顧」、「大家相愛、行善」,以及「彼此勸勉」包圍着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