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羣中的小羣?


2720 期(2016 年 10 月 9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在網路上讀到不少關於「教會到底是甚麼」的討論。不少論者指出,具體個別的「堂會」,跟教義中的「教會」往往存在一段頗大的距離。教內或教外,對教會特別是聖職人員抱有極高的期望和要求。早前提過迦太基主教多納圖斯(Donatus)拒絕重新接納因宗教逼迫而離教的聖職人員,就是一個例證。理想中教會對信仰的執着,理應是至死不渝。

  翻開近代更正教歷史,由於信徒無法接受堂會或宗派在教理或道德上的缺失而另立門戶的,確實是屢見不鮮。主流教會認為,縱然教會偶爾出現一些超凡出眾的聖徒,但作為信仰羣體,教會主要還是一羣盼望得贖的罪人,難以強求完美。關於這一點,認真的信徒當然也同意;可是他們卻反對教會只是虛偽地在世界面前維持一個像樣的「見證」,在牧養方面完全忽略使人作門徒的真義。

  於是,道德激進的信徒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冒着「分裂教會」的指控,離開那充滿偽善的羣體,去建立一個更認真、忠心和「純正」的理想羣體;退而求其次,至少亦應該在既有的羣體內,建立一個更接近信仰理想的核心。這樣,就算未能因而改變整個羣體,至少也可以成為羣體的守望。敬虔主義者稱之為「教會中的小教會」(ecclesiola in ecclesia)。

  只是從實際經驗來說,這些嘗試往往都以失敗告終。幾乎是無一例外地,分離主義羣體對原有羣體的種種批判,最後都變本加厲地在新的羣體中浮現。

  福音書指出,教會本來就是「小羣」(路十二32),是上帝從世上揀選出來分別為聖的羣體。按着馬丁路德的理解,這聖潔並不是由於人的道德努力,而是因信轉移到信徒身上。因此信徒之間不必再分門別類,追求成為小羣中的菁英。

  在一個實質的意義上,教會並不是靠着其高風亮節而成為聖潔,乃是透過宣講基督的死而復活、透過聖禮記念上帝過去的作為並迎向將來的盼望,成為一個聖潔的羣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