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祈禱的真義」講座
 倚賴上帝體會禱告必須性


2720 期(2016 年 10 月 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環球聖公會及天道書樓已於九月二十三日舉辦「再思祈禱的真義」公開講座,由建道神學院梁家麟院長主講。

  梁家麟院長指,今日很多人認為祈禱是經歷和掌握超自然的事,而事實上祈禱並非如此神祕化和操作化,而是一個自然且簡單的信仰行動,「祈禱是一個習慣,不是因為有特殊需要,而是像呼吸般的自然行為。也沒有學習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功能。」

  他直言,基督徒甚少祈禱並非因為不懂得,而是因為缺乏自覺,無法體會其中的必須性。他續言,好些基督徒並不認為祈禱能實踐信仰,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少與上帝相交,慣於獨立行事決策,「現代人多活在虛假自信中,特別是中產信徒,慣於把生活安排妥當,精心佈局,掃走周邊的不安全感,在這樣的生活下很難談及祈禱。」

  梁院長強調,祈禱沒有複雜的神學,也無高低級之分,只需要學習過倚賴上帝的生活,「當敬畏感和倚賴感提升,祈禱就會愈自然,祈禱和倚賴感是互為因果的。」

  他續分享最近閱讀大衞·鮑森(David Pawson)《禱告的黃金法則》一書。書中指出禱告就是人與上帝說話,而開聲禱告是最基本,卻也是最高級的祈禱,梁院長表示認同:「聖經中有關禱告的教導絕大部分都是開聲祈禱,好像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等,甚至找不到冥想祈禱,聖經提到默想的經文都只是思考上帝話語,與禱告並無關係。」此外,他指禱告沒有標準形式,開口直接說就是最好的形式,更加不要執着禱告的姿勢,他強調信徒禱告可以有格式,但絕不能將之神聖化。他續言,主禱文是禱告向度與關注的典範,而非禱告格式的典範,耶穌在其中教導門徒先求與上帝有關的三件事,就是祂的名、國和旨意,繼而求與人有關的事,飲食、赦免與保護,「耶穌對禱告的教導是重視內心的態度,卻不介意外在的形式,祂甚至討厭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祂要求的是真誠,卻不是熟練。」

  

  公禱容易淪為表演 減少套語言語樸拙

  梁院長不諱言,公禱很容易淪為人間表演,有些領禱者藉着嚴謹的結構,透過修辭、語調和神情,向會眾展現自己如何敬虔愛主。他勸籲領禱者要緊記私禱永遠是禱告的第一義,也是基督徒靈命的首要要素,公禱時要提醒自己,第一聆聽者是上帝而非會眾,盡量減少表演成分,「公禱時盡量使用樸拙、直接和簡單的日常語言,少用宗教套語。不需要關心形式和長度,不要將祈禱手段化,讓祈禱變回祈禱,就像小孩子的祈禱。」

  「禱告總是教會性的,主禱文從頭到尾的主詞都是『我們』,而不是『我』。」他提醒,私禱時不能只關心自身需要,也需關注上帝的國和旨意的實現,因為基督徒的禱告與基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信徒透過基督的教導學習禱告,基督也給予信徒最好的禱告範例。他續言,信徒的禱告必須有基督的寶血在其中潔淨,以致能無懼到上帝面前,基督也同時為信徒代禱,「因此基督徒禱告時可奉基督的名祈求,借助基督的身分地位和與上帝的關係禱告,這是一項特權,也是唯一的格式。」他說,保羅曾提醒信徒要保持「我們不曉得該向上帝求甚麼」和「我們沒有信心繼續堅持等候」兩種軟弱,藉聖靈的看顧和引導,使信徒能與上帝的心意合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