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要持續不斷改
迎向教會改革運動 500 週年


2701 期(2016 年 5 月 29 日)
◎ 專輯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 由初期教會到教會改革運動

  教會自聖靈降臨後建立,及後在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隨着政教合一的後果,教會擁有大量財富和權力,也由於同時擁有屬靈的權柄,最後成為政治和宗教的掌實權者。至十一世紀,教會因羅馬帝國的版圖宏大,出現了分別以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教會。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西方的教會和東方的教會,而因政治權力和文化的差異等原因,令彼此的神學和屬靈經驗各有不同。

  在一零五四年,因為羅馬教會在《信經》中一句「聖靈由天父(和子)而出」加入「和子」,這事就觸發了東西方教會分裂,自此,兩方教會各自發展。在十六世紀,西方教會為了要鞏固自己的權力和財富,於是提出發售贖罪券。為了吸引人購買贖罪券,就將贖罪券包裝成具備多種功效的救贖品,包括為自己和他人贖罪,並且到了一個地步,購買贖罪券幾乎可等同於罪得赦免。當時,一位神父――馬丁路德認為教會在宣傳贖罪券的功效時,違背了聖經的教理,於是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將九十五條想討論的題目,釘在他身處的德國威丁堡教堂的大門上,史稱「九十五條論鋼」。「九十五條論綱」涵蓋的內容廣泛,包括要討論教宗的權柄可到哪裏,教會的角色和責任,當然還有贖罪券的效能等等。

  馬丁路德的原意是要討論,辨明福音的真義,但他這「九十五條論綱」準確地刺中了當時教會的弊端,於是引起了莫大的迴響。加上當時歐洲的印刷技術出現,很多人將「九十五條論綱」抄錄翻譯之後,以印刷方式發送到不同地方,令討論廣泛傳播,再加上當時歐洲大學林立,知識分子和學者輩出,使有識之士都參與討論。這「九十五條論綱」就如星星之火,雖然是一些學術討論問題,但卻迅速地在德國、瑞士、荷蘭等地燎起了一股改革教會的力量,這就是「教會改革運動」(The Reformation)。

  一五一七年之後的幾十年,提出改革的教會改革家各有立場,他們對聖經的道理各有演繹,在改革陣營內亦有多番分裂,最終形成了慈運理的浸信宗,加爾文的改革宗(或稱長老宗),馬丁路德的信義宗,而在因緣際遇之下,英國王室亦脫離了羅馬教會,自行成立了聖公宗教會。馬丁路德本意是改革教會的做法和神學,最終卻被教會革除會籍。於是,結果只得一個,就是改革家們按着聖經的內容,自行成立教會,此事一開先例,隨後就是更多的改革家相繼追隨,成立專於某一信仰經驗或教義的教會,這種做法自五百年前開始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今日不同宗派,不同教會並存的現象。

  二. 教會改革運動的精神――教會需要不斷地改革

  很多人以為讀歷史事件就是讀它的內容、人物關係和先後次序,這是非常狹窄的看法,或許這是考試制度催生了我們有這種態度。不是的,五百年前的教會改革運動並沒有淹沒在教科書中,它的精神一直指導着五百年來教會的發展,這種精神就是:教會需要不斷地改革(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

  五百年前的教會,其實就是一間「已經一千五百歲的教會」,她的體制、教義、權柄,甚至教導信徒的課程、講義都已經去到一個難以稱得上是健康教會的地步。馬丁路德和所有改革家都有共同意願,就是教會一定要從腐敗和破舊中回轉過來,所以才產生了「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等的宗旨。教會就是要從這四個基督信仰的核心中徹底恢復過來,他們「永不會說」基督信仰是唯獨於贖罪券、唯獨於主教、唯獨於聖母、唯獨於聖人,完全不是這些。要改革,要回到聖經去,回到真正的福音道理。

  基於這種回到真正的福音道理中,就出現了永恆的精神面貌,教會要在不同時代,不同處境中不斷改革,務求回到真道之中。這種精神揭示一個真理:在世的教會並不是天上的教會,在世的教會並不完美,在履行她的使命時,常常因着人的本性和軟弱而走歪,因此,任何時代的教會都要不斷提醒自己,儘量不要走錯路,也要時刻儆醒,走歪路之後要回轉,這種精神延續五百年,直至今日。

  三. 當下香港教會需要改革嗎?

  今日的香港教會也需要不斷改革,回到聖經去,回到福音真道去嗎?如果有人回答不需要,你會贊成嗎?香港教會或有培育了一班不肯委身事奉,到有需要時就聘請教牧人員代勞的信徒,這需否改革?有教會耗用了上幾代積累的資源和士氣,到今日卻仍在軟弱當中,這需否改革?上帝在政權者當中,也在受苦大眾當中,但教會若偏離了受苦的大眾,這需否改革?對於廿一世紀的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們怎樣將自己所屬的神學傳統演繹出來,與政府,與人民一起締造和平,這需否改革?教會過往三十年忽略了社會公義,不習慣在角力中成長,這需否改革?教會被世俗化和全球化價值所捆綁,看重即時果效而忽略長久的視野,這又需否改革?教會要與不同的人同行,與政府官員、商人、專業人士、打工仔、勞動工人和赤貧人士同行,個別教會當然不能牧養全部的人,但當宏觀上教會偏重了某些人,偏離了某些人,這種社會上的倫理失誤是不是要改善過來?我們要緊記,回到福音真理之中,上帝是大能的上帝,也是幽默的上帝,總會在你想不到的時候,又會為教會開啟一段新的篇章。我們要做的,只要專心致志於一事:將教會帶回福音真道之中。

  四. 五百年來,從分裂到合一

  教會改革運動最令人傷感的地方,就是分裂為不同教會和宗派,彼此衝突、攻擊和漠視對方。十六世紀隨後幾百年,各個教會各自打穩自己的信仰基礎,演變成一個非常重視教義、宗派教義和信仰條文的年代。因為既然分裂出來,自成一個教會,這樣就要清楚寫下這個教會的教義和信仰條文,例如信義宗教會於一五三零年寫下《奧斯堡信條》,另有改革宗約翰加爾文於一五三六年出版的《基督教要義》,聖公會於一五四九年出版的《公禱書》和一五六三年公佈的《三十九條信綱》等等。因着各教會白紙黑字地撰寫了自己的信仰條文和教義,教會的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隨後,教會之中亦有不同的分離,例如聖公會又出了循道會和衞理會;信義宗又出現了莫拉維弟兄會,之後又有廿世紀的五旬宗教會,如此這樣,教會與教會之間的分離也就不能逆轉了。

  但傳奇地,一九一零年,英國的約翰穆德(John Raleigh Mott)推動及主持「愛丁堡宣教會議」,全球一百五十九個基督新教團體在愛丁堡出席會議,並同意基督徒不論宗派和國籍都應該彼此尊重,並在不同的宣教地區一同合作,將福音傳給未得之民,這會議的信念是基督徒應該在合一的基礎上發展大使命。隨後這一百年,不同的教會合一機構陸續成立,無論在國際間、地區和一個區域之內,因着福音的緣故,

  彼此合一。

  亦因着過往一百年來不斷提倡教會合一,令我們今天重新意識到「一個聖經真理」,聖經約翰福音十七章的「求合一禱文」和以弗所書四章所提及的教會由七個標記表示她的

  合一,這表示在上帝眼中,教會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的教會。而現時分出來不同的教會,都應視自己為耶穌基督身上的肢體,而不同的教會也就是身體上的不同肢體,所以我們要在這個真理上重新凝聚起來。

  當然,我們今日所說的合一,絕對不是要統一在一個架構內,而是在信仰宣認上,我們要在主內合而為一,因着我們共同宣認一個教會,彼此為肢體,我們就按各肢體的功用,彼此團結,發揮最大的正能量,宣揚福音,使世人悔改得生。

  五. 教會改革運動「應對」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挑戰

  很多人將教會合一放在一個團契相交的層面來看,提倡彼此多見面,多認識,多代禱,多合作,這是重要的,但目標一定不止於此;今天我們要從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來看我們合一的意義。我們看看全球的環境,全世界的資金、權力、軍事、資訊已全部在全球化之中結合了,而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倫理觀亦被資金的全球化、資訊的全球化所一統了。試想想,當今所有國家和政府哪一個不以全球化的視野來運用資金,哪一個地區的人民不受全球化的價值觀影響。在此,全球化奪取了數以億計人民的心靈和生活。

  教會改革五百年後的今天,教會同樣需要以全球化的視野,亦即全地教會都是主耶穌基督的身體來面對這巨浪。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上帝為何容讓一位狂牛般的馬丁路德揭起了教會改革運動?今天我們明白到教會經歷五百年之後,所有分散在全地和認信耶穌為基督的教會,都可以按着聖經的真理團結起來而爭戰,五百年的分散原來也演變成一股全球化的力量,可以組成一支強大的隊伍,配合其他不同的隊伍,能以一個教會的觀念,去與那空中的掌權者爭戰。教會合一不單是團結相交,也是一場廿一世紀的屬靈爭戰,引導全地的人回歸到耶穌基督那裏。宗教改革運動的正能量是甚麼呢?就是全球教會能團結地為上帝在這個世代爭戰。

  香港是一個非常傳奇的地方,可以說是經濟、資訊、宗教、物流的全球化微縮區,甚麼事情都可以在這裏發生,香港教會既然在這裏紥根,我們就要好好學習,以致教會不斷地改革,迎戰空中的掌權者。

  〔編按:「教會改革500週年」專輯分三期刊載,下期(第二七一零期)題目:教會改革運動500週年的信息―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

  張振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專輯】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