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從


2665 期(2015 年 9 月 20 日)
◎ 傳道故事 ◎ 吳志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會從過去的經歷學習,成為在未來遇到困難時候的幫助。當我們要決定往何處去,可能先要檢視自己的過往經歷。因為只要我們看到上主在過程中的參與,這些便不是白白出現的經歷,而是確認信仰生命的一部分。回想,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而不是單單想着如何發揮自我。

  展開全時間事奉,必然要思考如何(How)在一間堂會開始事奉。到底要從自己的專長開始?還是按照堂會的需要而修整自己作配合?筆者肯定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果信仰生命是以信心尋找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經歷,那麼在事奉的歷程,其實也是對自己在認信三一上主的過程。教會既是耶穌基督升天離去後,被呼召聚集留在世上見證祂的羣體。到底全職事奉是以自己全副技能(恩賜)付上,為要帶着全體會眾跟着走?還是渴望令肢體能見證三一上主所賜予的這種技能,然後讚歎上主的奇妙,使人願意渴慕跟隨?

  會眾制教會的出現,正是實踐聖靈在羣體中的啟廸,讓人藉天父給予的恩賜,而在生命歷程上與其他人一起尋求理解的過程。若只想着自己帶領人走,而忽視了其他人也在聖靈裏的參與,便失去了更豐盛地認識上主的機會。當然,時間不會容許所有人參與其中,但起碼要有這種尊重羣體的心,才能容許聖靈給我們聽到其心意的機會。如此看來,事奉便是始於聆聽與傾訴。羣眾願意理性地講,事奉者也願意專心、尊重地聆聽,大家才能明白過去的經驗而表達出當下的意見。

  在舊約裏的先知,往往都是單人匹馬直闖帝王面前作出直諫。他們所說的都是上主的話,更是他們在以色列民族裏,上主對他們作出的訓誨(Torah)。帶領者要學習聆聽,才能聽到上主早已對以色列羣體明言的說話。不論我們經歷理性的啟蒙、相對主義或個人主義的時代,要清楚往何處去,仍然必須先明白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仍然是一羣跟隨三一上主的古老羣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