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許多香港廠商北上,把勞動力和土地密集的工序遷往內地,據統計,製造業僱員由一九八零年的九十萬,下跌至九七年的三十萬,加上政府在八九年開始輸入外地勞工,之後又大力推動企業外判制度,以兼職、散工聘用員工以減低成本。這六十萬曾為香港製造業付出了幾十年青春的主流勞工,在年紀已不小的時候要面臨半失業或失業的威脅,成為邊緣勞工。他們經常開工不足,被逼「吊鹽水」,工作不穩,若不滿而辭職,就連僅餘的遣散費也拿不到,就算有機會轉行,也多是從事清潔工、保安員、速遞員或店務員等非技術性的工種,被逼要接受低工資的收入,那些未能成功轉業的就成為失業的一羣,身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生活、經濟的壓力使他們透不過氣來,引發不少家庭悲劇。
這些生計隨時受到影響,被排拒於勞動力市場的邊緣勞工數目不斷增加,他們的處境亦不斷惡化。據統計,一九九九年就有六十五萬邊緣勞工,其中二十二萬是失業人士,三十二萬為貧窮勞工,即月入少於四千五百元,另外有十萬是就業不足人士,其中超逾一半邊緣勞工為女性。不少女性在七十年代,十五歲就在電子廠或製衣廠工作,工作一向穩定,迄八十年代中期,許多工廠北移,他們的飯碗開始朝不保夕,至九十年代,年齡漸長,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就成為企業精簡人員的一分子而被裁走。被逼轉做信差或其他非技術的服務工種,工作時間長,收入亦較以往減少一半,在沒有議價能力、也沒有甚麼技術可言下,成為經濟轉型的受害者,過去有用時就看重,但當不再需要時,就失去生存的價值。
面對邊緣勞工數目不斷增加,處境也不斷惡劣的時候,不少關顧勞工的組織大聲疾呼:政府必須要正視這現況,要為他們尋找出路。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成立僱員再培訓局,服務那些受經濟轉型影響的三十歲以上的失業人士,為他們提供技術訓練,協助他們學習新的技能和提升就業能力,以能重新投入就業市場。當時不少關心勞工的機構申請成為僱員再培訓局的培訓機構,以能關心和幫助失業勞工轉業。工業福音團契亦於一九九四年被接納成為培訓機構,為面對危機的勞工提供再培訓課程,在課程以外,還輔以生活輔導,讓學員有機會彼此建立友誼,增強信心,搜集有關聘請資料,協助尋找工作。在這一切以外,更不忘將學員們帶到那位看顧勞苦擔重擔的主耶穌面前,讓他們的痛苦一一被記念,得着力量面對前面的挑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