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講座:服侍他者享真自由
第 2665 期(2015 年 9 月 20 日)
◎ 要聞
今年拉法基金會整全心靈醫治年會以「愛中真自由」為題,從社會學、文化、心理學和哲學等方面探討何謂真自由,以及如何在教會羣體中活出真自由。首場講座「甚麼是真自由?」已於九月十二日舉行,四位講者在會上討論信徒在自由社會中為何仍未得到真自由。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暨主恩澤森教席傑出教授余達心牧師從歷史角度分享,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賜予人「自由」和「愛的能力」兩大禮物,而且兩者互相結連,「真正的自由是來自人內在的特殊能力,能夠超越自我中心,將整個人生命的面向朝向他者,並進入他者生命中互相結連和互動。」
他續引述現代自由觀哲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柏林(Isaiah Berlin)歸納人類兩種自由的概念,「負面界定之自由」(negative freedom)及「正面界定之自由」(positive freedom)(或稱積極與消極/真與假自由)。前者指向人受到社會制度、極權統治等外在束縛,後者指到人受到宗教信仰、理性社會等觀念的引導,所造成的道德倫理規範,因此柏林教授認為,要得真正自由需要將道德倫理、社會制度全部摒棄,讓每個人實踐自己。
「當我們否定人共同的價值時,就是高舉自我的價值。」余牧師不諱言,今日很多人追求自由卻反被束縛,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自由觀,只純粹是個人主義。他續說,自由主義者的焦點主要停留於外在束縛,外在束縛雖會奪走人的自由,阻礙人實踐自己意願,但過於集中會使人忘記內在束縛,令人無法自我承傳。他強調真正的自我承傳,在於學習耶穌為他者放下自己。
社會文化塑造跟隨眾人方式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關啟文博士則言,今日的文化重視自由和自主,其中原因是商業經濟社會鼓吹自由消費,社會講求享樂。然而,自由社會推向更大寬容,如傳統性道德被視作對人性的壓抑,性解放隨之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關博士續言,在消費自由的背後,整體文化其實在塑造人的慾望,如各類瘦身美白廣告,他反問:「我們是否擁有不被塑造的自由?」
他直言今日香港對自由有許多無形的憂慮,例如言論審查、社會文化被赤化等,要得到真正自由,首先要知道自己被人無形地控制,然後反思和超越,才能自我覺醒,「我們在生活方式中已被潛移默化,不知不覺被塑造。」他指,享樂主義令人跟隨慾望,不顧後果,同時人因懼怕選擇和辛苦,不願追求人生更高的目標,只跟隨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因而被潮流塑造,「只有自覺,檢視自己的懼怕,才能實現真我。」
自由處境底下作僕人得自由
信義宗神學院副教授何善斌博士指加拉太書記載的時代,猶太人在加拉太省擁有強大的勢力,常迫害基督徒,不少信徒為了避免受迫害,透過行割禮訛稱自己是猶太人。然而保羅提醒他們蒙召時已得自由,面對迫害應以愛回應,並互相服侍鞏固(加五13)。
相反,哥林多教會則處於開放自由的處境,惟他們只有消極自由,欠缺積極自由。何博士舉例,當時參加「廟宴」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能認識很多高官。但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以積極自由面對,放下自己應得的權力、享樂自由,甘心作眾人的僕人,為要作見證使更多人信主(林前九19)。「聖經所講的積極自由超越自己的需要,與神結合,持之以恆尋找異象,服侍有需要的人。教會仍然會有為逃避壓迫、為討好羣眾而失自由的人,但真正自由應該是不受環境所影響。」他鼓勵信徒要靠着神,抗衡文化的衝擊。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葛琳卡博士說,「真假自由可以從結果來區分,判斷自由有否帶來對自己、對他人、對神造成三重傷害。」她續指,自由有外在和內在之分,但她坦言不少人意識不到怕被傷害、怕失敗的原因,是源自過去情緒記憶所影響,因而一直綑綁了內在的自由。她指真自由是不會被他人或他物主導,有自由的選擇權,在上帝的真理和公義下,因愛對方而選擇放下自己的需要,活出真正的自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