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社區教會


2652 期(2015 年 6 月 21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社區教會的宣教模式在八十年代漸受各堂會重視,且嘗試在所處堂區實踐,這是可喜現象。八十年代有宗派機構主催要向低薪市民傳福音;有教會領袖牧者提出要探究福音宣講如何與社會服務結合;又有不同機構(翼鋒教會)的鼓勵和實踐的經歷;又碰巧政府發表十年建屋計畫,在新市鎮建立大量公共屋邨,教會把握時機,廣泛地使用社會服務單位或校舍來建立堂會;又加上政府推行分區化的地方行政,希望能更到位的回應各區獨特的需要和困難。這一連串的改變,自不然為教會帶來一股新氣象,新思維,不禁要問:到底堂會存在對所處社區有沒有影響力?堂會的搬進或搬離對該區居民有影響嗎?他們會失落嗎?會期待嗎?各堂會也開始尋求適切社會處境的宣教模式,社區教會的模式在八十年代就流行起來,許多宗派和堂會紛紛投入推行。

  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在八十年代教會使命諮詢會議後,亦提出向「新區居民傳福音」的路向,單在八一至八四年,就成立了五間佈道所,分別位於興華、鴨脷洲、麗瑤、藍田和沙田。其實早於五、六十年代,已經有牧區教會的觀念,教會必須要牧養其鄰近的社區,而非只是教會內聚的羣體,教會要朝着關懷社區的居民而努力。位於紅磡的聖公會聖匠堂,在五十年代開始時,就知道教會身處工業區必須要服侍區內的工友,於是開辦青年工友之家,至六十年代又開辦職業訓練學校。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位於石硤尾,深感石硤尾居民所居住的環境惡劣,於是發動清潔石硤尾。聖公會基愛堂關注李鄭屋邨青少年罪惡問題,發展基愛青中心等。而循道衞理愛華村堂和觀塘堂亦朝着教會社區化方向邁進,結合宣教牧養和社會服務。直到八十年代,教會在處境變化的反思下,建立社區教會的宣教模式,成為向貧窮人傳福音一個主要宣教路線。

  社區教會表達出地方堂會必須與所在的地區有關, 是在社區而為社區。亦即她的宣講和牧養必須要考慮該地區的特性和居民的需要,因此社區教會的成員必須要認識社區的組成,要敏銳社區的變化,並要常進入社羣中,與居民接觸,回應和承擔社羣的需要,引導居民認識主耶穌,生命得着轉化,經歷栽培訓練,成為主的門徒。

  盼望地方堂會能植根社區,活在社區中,與該區的居民分享資源,分擔困難,為建設一個健康的社區而努力。願上帝幫助教會,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教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