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櫈仔‧坐後巷


2651 期(2015 年 6 月 14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明報逢禮拜日有份特刊,像雜誌般報道許多跟文化藝術有關的消息,很能開讀者眼界。

  在五月中,其「街知巷聞」欄目探討的便是有趣的後巷空間。說起後巷,港人大概只會聯想髒和亂,若是酒家後巷往往遍地污水,洗碗阿嬸手戴黑色厚膠手套坐在大盆旁清洗着,幾個露宿大叔獨坐一隅吸着煙,偶然會有幾隻碩大的老鼠施施然走過,總是令人不安。

  但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後巷卻是另一種風景。兩位瑞士女子來到香港,以她們建築師的眼光去看,竟發現香港大廈之間的小巷,原來如鏡子似的照出香港城市的空間問題。她們請本地工匠按設計縫製一張附有袋子名為STAG的小摺櫈,揹着摺櫈,她們遊遍香港小巷,然後寫成《香港之間》這本書。兩位異國女子認為後巷才是香港人真正的公共空間,她們邀請市民親身體驗如何坐在STAG(小摺櫈)上享受後巷風情:露天看電影《細路祥》、一起茗茶、開音樂派對……

  閱讀着記者的報道,令人深受感動。感動的是,我們忽略甚或鄙視的陋巷,只要換個角度看,原來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觀感。所以,當記者問兩位建築師怎樣可以讓香港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宜居住的時候,其中一位答─最重要是「改變觀看事物的方法」,這話如醍醐灌頂,把人從慣性看事物的框框中釋放出來。

  揹起STAG穿梭巷里,累了就打開小摺櫈坐下來跟街坊閒聊,這種對環境的探索體驗,跟揹起背包到處遊歷相比,其實毫不遜色。不必參與STAG計畫,只要肯突破慣性,效法兩位外國女子,深入每條小巷,我們也能重新尋索,重新認識這個屬於我們的城市──香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