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問題,不是答案。企圖從啟示的答案推演出人存在所隱含的問題同樣是錯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倘若這個答案並不是對應一個問題,那麼這個啟示的答案就完全沒有意義。人不能接受一個他並沒有問過的問題的答案。⋯⋯」 田立克,「存在與基督」,《系統神學》第二冊
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還是一個問題,甚至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問題;但是一個沒有問題的答案,就不可能是一個答案。你頂多可以叫它做一個命題,一個有待定義的命題。而教會最大的誘惑,就是去分派沒有問題的答案。
基督是主!不錯。但基督是誰?甚麼的主?具體與我何干?總不能說了就算。
信耶穌得永生!那該怎麼信?耶穌是誰?信他些甚麼?何時及怎樣兌現永生?
提出這些問題,真的並非要跟甚麼人抬杠;而是要誠實地接受這些「答案」,就必須弄清楚相關的前提。矛盾的是,基督成為肉身,正是要站在人的位置,成為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道路、橋梁,反映人存在的真相、實況,將抽象的道理化為有血有肉的生命。(約十四6)而人們卻將這一切還原為一堆抽象的「答案」。
田立克認為,「企圖從啟示的答案推演出人存在所隱含的問題同樣是錯的。」這並不是說那個創造、犯罪、救贖、審判的「大論述」(Grand Narrative)不對,而是這論述往往完全抽離聽者的具體人生處境。這不但意味着人們必須「放下自己」(的分辨與判斷)以接受信仰,亦使得信眾日後必須繼續倚賴「答案」的提供者,去指導他們信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樣,他們就落在必須「吃奶」卻又被責備「不能吃乾糧」的矛盾之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雙困」(Double Bind),對信徒的心靈健康造成極大的破壞。
的確,倘若一個人必須「接受一個他並沒有問過的問題的答案」,他就難以拒絕日後他將遇到的其他「答案」。而面對着這一大堆不對應問題的「答案」,信徒又焉能不感到消化不良、沒有胃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