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上帝心意共善社會
第 2642 期(2015 年 4 月 12 日)
◎ 要聞
近年香港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民生等方面備受批評,有人認為教會應多在相關議題上積極發聲,追尋公義和捍衛聖經真理,然而過程中必然涉及不同立場甚至引發衝突,基督徒應如何尋找自己在社會承擔的位置?信義宗神學院已於三月二十六日,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真理堂舉辦「愛理?不理?香港基督徒對社會的承擔」講座,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狄志遠博士和信義宗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何善斌博士主講,以聖經角度及個人經驗分享基督徒在進退之間的抉擇原則。
狄志遠博士見盡香港社會變化,他認為香港自回歸後政治爭拗不斷,加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和缺乏政治領袖,以致香港發展方向模糊,激發民怨。「此外,今天的香港家庭關係破碎,離婚率高企,影響社會穩定性;年輕一代則缺乏生命目標,公開試成績優異者多從功利和現實角度考慮職業,成績差的就在網上虛擬世界尋找自我,藉『打機』獲取成功感。」
教會信徒 重生命見證
回顧香港教會發展,他認為教會絕對是社會的一部分,因其開辦學校和提供社會服務,教導信徒以聖經教訓倡議公義和諧社區。但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着重經濟效益,甚至鼓勵賭波合法化,與基督徒追求屬靈生命和遠離罪惡的原則相違背,從這角度來看卻似乎不屬於社會。
面對香港今天的處境,教會有何承擔責任和角色?狄志遠認為,宣揚福音讓人得着豐盛生命依然是教會最重要的工作,另外教會應支持信徒實踐愛的生活,例如家長可在孩子放學回家時給予擁抱關懷,而非只詢問成績和功課事宜。「基督徒亦應對社會有所承擔,最重要是做好生命見證,不一定要成為當權者,而是用愛去感染身邊的人,自能推動社會進步。第二,社會是由家庭組成,因此促進幸福的家庭關係能紓緩社會問題,讓資源得以留給有需要的人。」他補充,基督徒還應盡公民責任、關愛鄰舍、參與義工服務和倡議公義等,惟爭取公義的定義和方法各人理解不同,因而產生衝突。狄志遠博士提到早前發生的雨傘運動,他表示市民的共同目標是爭取民主,但爭取方法卻是多元的,除了佔領堵路外,也可仔細思考其他不同的策略,最後所作的行為代表基督徒的見證。
遵從聖經 建共善社區
面對意見分歧時,持不同立場的基督徒常引用聖經金句支持其看法。何善斌博士提醒信徒,不要斷章取義地利用聖經達到目的,應認清哪些是出自聖經的真理,並在社會承擔方面實踐出來。「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十23)他引述經文指,原文是想帶出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教牧應思考如何造就和祝福更多人,若放諸社會則可理解成怎樣建立一個貼近上帝心意的共善社區,為大部分人的福祉着想。「以多元家庭為例,一般人認為只要雙方接納便可,但基督徒卻從聖經看出同性戀是不倫的淫亂關係,若立例合法化即離開了創造主的心意,因此應堅決反對。」他補充,即使部分國家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教會寧可被罰款也不應開放婚禮場地,因為這是得罪上帝的行為,這正是基督徒以聖經真理在社會承擔的例子。
勒住舌頭 不論斷別人
由於基督徒在社會的工作崗位各異,其立場和對事情的看法難免大相逕庭,因此在追求理想國度的過程上自然牽涉不少爭議。何善斌博士指雨傘運動期間,示威者為了爭取公義才堵路佔領,但許多任職警察的基督徒卻認為示威者阻塞交通不符合公義,雙方矛盾日深。
「但以理身為以色列人,亡國後先後服侍過巴比倫王和波斯王,約瑟也同樣服侍過拜偶像的法老王,因此教會除了有人擔任先知的角色問責政府外,也需要有人像但以理和約瑟一樣,走進建制中監督政府,協調所有人才可慢慢建設一個貼近上帝心意的社會。」他形容現今社會不少人以「大是大非」的名義去「講是講非」,因此籲基督徒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論斷他人,應多祈禱和謹慎發言,正如馬太福音第七章記載:「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