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
香港堂—百年基業恩典路


2617 期(2014 年 10 月 19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張偉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禮賢會香港堂乃禮賢會在香港開基之始,二零一四年是禮賢會香港堂建堂一百年,亦即禮賢會在香港建立堂會一百年的歷史時刻。教堂落成一百年,算是香港較少數歷史教堂之一,更重要的是見證上帝賜福禮賢會這個信仰羣體,使教會滿有豐盛恩典,讓這蒙恩的燈台能超過一個世紀在香港作基督福音的見證。

  植根香港 承傳使命

  德國禮賢差會(母會)自一八四七年差派首兩位宣教士葉納清和柯士德來華,在寶安和東莞一帶開展福音工作,最初並無計畫在香港開基。至一八九八年母會載基柏監督來華,於般咸道八十二號購置宣教士樓,作宣教士進出內地、或回國、或患病時暫居休息之所。

  隨着環境轉變,香港成為往返內地的通商港口,而內地禮賢會信徒移居香港人數漸多。禮賢會第一位傳道人王元深先生二子王謙如牧師遷居香港,有見在港信徒並無教會聚會,是以向當時在港養病之宣教士葛理察牧師提議,招聚在港禮賢信徒開設教會。於是葛、王二牧在一八九九年九月十日在般咸道宣教士樓開始了第一次主日崇拜聚會,視為香港堂立堂之始;首次聖餐禮拜於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共有三十二人同領主餐。崇拜聚會逐漸凝聚更多信徒,王謙如牧師於是偕葉道勝牧師、王元深傳道、麥梅生長老、溫清溪先生等商議籌建教堂。可惜王謙如牧師於一九零七年病逝,未能親眼看見教堂落成。

  動盪中建堂 幽暗展曙光

  王謙如牧師離世後,葉道勝牧師處理會務繁忙,總會於一九零八年調派來港休息養病之王愛棠傳道協助會務;教會同時向本地信徒,以及母會進行募捐建堂之經費。香港堂之自理日漸成熟,於一九一一年成立堂董會,由葉道勝牧師任會正,華人信徒任執事,共同建立教會。

  一九一二年,葉道勝牧師去信華民政務司申請撥地建立教堂,獲批准以五百元購買現時堂址,正式落實建堂工作,並請畫則師克架繪畫圖則,並由林合利以二萬三千五百元承建。教堂終於一九一四年七月落成,八月一日開幕。怎料八月二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宣教士被逼撤離香港,教會聖工交由華人牧師及信徒負責,大大加速了華人自理的進程。

  香港堂先賢自始積極傳揚福音,為鹽為光,關心社羣。由於葉道勝牧師早於於一九一零年租用第二街47號地下單位開辦義學,招收在街頭遊蕩兒童為學生,晚間亦作福音佈道所;當教堂落成後,學校遷到新堂地下副堂續辦。香港開埠早期重男輕女,女子讀書機會甚少,故自創校即側重招收女生,一九一九年更正式向教育司註冊為「香港禮賢會女校」,至一九四一年在聖堂後方新建女子小學校舍。

  日戰時期,香港淪陷,會友多有缺乏,信徒自辦合作社,彼此幫助,共度難關,讓在困苦歲月中掙扎求存之升斗小民,能在教會中尋得盼望安慰。

  建立基督教會 信仰光被四表

  香港堂發展初期,值孫中山先生推動革命,牧者信徒一方面在聖經學習上進深信仰追尋;另一方面亦關心國家社會動盪,盼望能以信仰影響社會,為黎民百姓帶來盼望。所關注的不只限於教堂四壁以內的聖工,而對於文化習俗引來社會不公之事亦多有發出先知的聲音。首屆堂董溫清溪先生和王元深傳道,對社會事情多有關心參與,與另外四位社會賢達合稱「香江六老」,與孫中山先生的西醫書院同學關景良於一九一零年成立「剪髮不易服會」,提倡保留中國傳統服飾,卻剪掉象徵滿清統治之長辮,對孫中山的革命運動表以支持。

  一九二一年七月三十日定例局兩位華人議員於太平戲院召開一次全港居民大會,討論「研究婢制問題」,最後通過成立「防範虐待婢女會」。惟當時教會領袖感覺會場由紳商操縱,有違取締蓄婢之原意,故會後王愛棠牧師於八月二日在《大光報》寫下《揭明蓄婢會議之否認原因》一文,引發支持與反對雙方筆戰,導致八月八日成立「反對蓄婢會」,推動廢除蓄婢陋習。所以王愛棠牧師可說是「反對蓄婢會」的倡導者。尤其難得者,有資深會友黃詩田長老,以成功商人身分,大力推動反蓄婢運動。

  蒙主深恩 繼往開來

  香港堂也像香港歷史一樣,有着跌宕起伏,甚至徬徨無助的時刻,屢遇人事衝突變遷、經濟緊絀困難、信仰領受分歧,以致弟兄姊妹流失等經歷,凡此種種,在人的軟弱上更顯出天父上帝保守,絕非靠人的智慧努力,而純是上帝憐憫的恩典。即如詩人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一二七1)

  張偉昌(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前區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