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懷貧窮非扶貧
 三重擁抱讓身心靈整全


2568 期(2013 年 11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政府今年終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劃定貧窮線,作為擬定扶貧政策的指標。但即使早年推出最低工資,根據本港去年底數字估算,貧窮線劃下的貧窮人口仍有逾一百萬。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十月二十九日舉辦「轉化城市:從關懷貧窮做起……」講座,服事貧窮人多年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席李炳光牧師,及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鄺玉婷博士在會上分享貧窮人真正需要,並在交流中鼓勵教會學習如何幫助脫貧,而非扶貧。

  「物質貧窮歸咎於靈性貧窮。」李炳光牧師歸納多年服事貧窮人的體會,他坦言生於日戰時代,親歷飢餓,常在街上看到餓死的屍體,而且屍體的肉都被人割去充飢,他至今仍歷歷在目。故此,他認為畢生欠神的債,也欠貧窮人的債,所以做佈道工作的同時,也設立了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他坦言教關開始時不太懂得關懷貧窮人,但透過網絡聯合教會機構力量得以發展,他不諱言:「教會若只關心自己發展、有多少教友,只會失去使命感,慢慢在溫暖和歡樂中忘記拯救工作。」不少教會領袖擔憂向貧窮人佈道後令教會貧窮信徒急升而影響運作,但李牧師卻以經驗回應,關懷貧窮是付出愈多,得到更多,貧窮人的奉獻許多時候比有錢人更多。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早前表示,政府只要向每戶貧窮家庭派發三千一百元就能令所有家庭在貧窮線之上,李牧師在會上回應指:「派錢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你是要給貧窮人一條魚,還是教他捕魚有用?」他認為今日政府政策促成跨代貧窮問題,父母缺乏教育,工時長又無法照顧子女,加上「三三四」學制出現以後,副學士課程湧現,但昂貴的學費令貧窮子女無法入讀。在近年關懷貧窮的工作中,他亦發現貧窮人對兒童補習需求增加,他鼓勵教會平日打開大門,舉辦自修班,提供晚飯給貧窮家庭,都能幫助他們脫貧。

  教關與政府合作推出兒童發展基金,以配對方式鼓勵兒童儲蓄,在三年時間存款一萬二千六百元,幫助他們實踐理想,用以修讀課程、創業等。他分享:「以前問小朋友將來時,他會答想拿綜援,但今日參與兒童發展基金的兒童在分享會上充滿自信地表演唱歌跳舞,有的更說將來要當特首。」他透露,教關一直積極向政府提交建議,希望影響扶貧政策,包括近期提出的長者關懷中心。

  鄺玉婷博士亦認為貧窮非單是經濟資產的問題,而是身心靈的整全。她建議教會給貧窮人三個層次的擁抱,與社區聯繫見證主:「首先是耶穌的擁抱,然後是我們作為鄰舍的擁抱,最後是讓這些貧窮人有一天也能擁抱他的家人。」要關懷貧窮先要走進貧窮人當中,她鼓勵信徒要站在破口中,看見貧窮人的需要。她分享一些實例,藉以鼓勵教會要多接觸和觀察,也要學懂「走位」,為他們配對合適資源,例如政府推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畫,但貧窮人找到跨區工作,卻因沒有足夠的錢購買黑褲、黑鞋上班而無法享用津貼;單親人士因要照顧子女、殘疾人士行動不便而無法享用門診津貼;幼稚園學童因欠缺牙齒保健常識而爛牙,因未夠歲數無法享用牙科保健等。

  她認為香港經濟轉型,人口、教育政策等原因都導致貧窮出現,她分享一些滅貧政策各有不同的倡議,如家庭稅務津貼、工作收入補貼、加強託兒服務、提升貧窮家庭津貼、聘用長者等。但她認為與貧窮人「同行」更為重要,成長嚮導的友師計畫令很多貧窮兒童生命轉化,「他們漸漸相信自己不再輸在起跑線,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與其他人一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