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開學前後,都有學生自殺,今年也不例外,單在九月第一週之前已有最少四宗涉及中學生自殺或企圖自殺的個案。而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統計,今年首八個月共有四十七位青少年自殺或企圖自殺,接近去年總數的八成,其中更有五宗涉及十歲以下的兒童。
一般學者或社工回應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多提出增撥資源、加強教育、優化親子關係等等的建議。這些建議不是全無道理,但未必適切回應到當下香港青少年身處的境況。
英國思想家約翰生博士對為他寫傳記的記者說:「人一生的思考,在於如何擺脫死亡的思慮。」(The whole of life is but keeping away the thought of death)他的意思是:人人都不想死,因此竭盡所能地延遲死亡的降臨,爭取繼續活下去的機會,這本該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訴求。可惜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自殺」竟然成為方華正茂的青少年的一個選項,並且不少是無緣無故的、縱或遇上所謂挫折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被父母薄責幾句)。
死亡本身不可怕,人人皆會死,這是生命的事實。只是死得不合時宜,浪費了美好的前途和大好的機會,留給父母親人太多不必要的傷痛,死才可憾。西洋詩人說,去過意大利的拿波里,才可以死得瞑目,因為拿波里的石榴花很漂亮。中國人又有一句話:「人生只合揚州死」,意思是到過十里洋場的揚州,才可以說不枉此生。我們必須讓孩子自小珍惜生命、禮讚生命、享受生命、活好生命,對生命說「是」,這才有助他們迸發「生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
舊約聖經《申命記》記載摩西對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以色列人的告誡:「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們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三十19)揀選生命,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信念。就讓我們做父母的,做老師的,做教牧的,幫助孩子們看到生命的可貴和潛藏的可能,以致他們做個熱愛生命的人。
近十幾二十年,香港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了,過分焦慮和每事介入的父母,只會令兒女像「寵物」般失去了發展自我和求生的本能。香港新一代的最大危機,是他們與真實的生命疏隔,只活在成年人為他們設置的世界,這樣的生命變得很蒼白、很沈重,甚至經不起小小的考驗。我們當為這一代青少年禱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