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是嶺南百越民族語言和中原漢語的混合體


2559 期(2013 年 9 月 8 日)
◎ 譯經隨筆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回歸中國後,中文成了官方法定語言,實際上這個中文是指粵語發音的中文,包括用漢字書寫的粵語。香港不論公共場合或公、私務,多以說廣東話為主。為甚麼廣東話能夠在香港獨當一面,甚至散播到全球的唐人街呢?相信主要原因是香港曾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時間給英國人統治,助長了本地方言的優勢,蒂固根深的地位從未受到標準漢語—普通話的挑戰。

  其實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國方言在各省各地流通,活力充沛,尤其上海話在全國最大都會稱霸一方,所以當時在十里洋場出生長大的宋家三姐妹,只說上海話和美式英語,而不太會說當時北京官話。據周聯華牧師向筆者透露,宋美齡所說的國語,其實就是將北京話用上海話腔調發音。筆者也曾,到翠亨村孫中山的故居,聽到國父用北京官話演說的錄音,亦是帶有濃厚的廣東腔。可見一直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鮮有說標準普通話,近一、二十年的領導人可算是例外了。

  語言學家在研究中國方言時,尤其粵語,對其淵源還有存疑。一般認為這是中原漢語的分支,因為粵語很多用詞源自古漢語,不少字及其發音反映了古漢語系統。不過學者也發現,粵語竟然擁有不少古代嶺南百越民族語言的成分,這些民族是今日的黎、壯、侗、瑤、畲、苗等族。筆者記得負責泰北苗語瑤語聖經翻譯,聽譯者閱讀這些語言時,驚聞很多聲調和用詞竟然多麼近似廣東話!換句話說,廣東話和嶺南少數民族語言,比和北方漢語,更加相近。

  筆者再去求證,果然發現方言專家也承認,粵語有些句法與少數民族語言一致,反而有異於標準漢語。例如廣東話後置修飾詞,說「食飯先、食快啲、畀晒佢、肥得滯、高過頭」,有異於漢語的「先吃飯、快點吃、全給他、太膩了、太高」,反而與壯侗語相同。粵語還有一些使用頻率高的核心詞彙,例如表示「這」的「呢」音,壯侗苗瑤語也有這個相同的字;還有「痕」(癢)、「冧」(倒塌)、「揼」(跺腳)、「擙」(搖晃)等,都與壯語吻合註。故此有學者認為,粵語保留了古百越語言的底層成分;筆者甚至認為,也許粵語就是嶺南百越民族語言和中原漢語的混合體。

  (註:本段落資料來自中文維基百科「粵語」條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