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上環幾條街道踱步漫遊,真有點發思古之幽情,在舊貨攤檔店舖穿梭,似是廢紙堆堆滿的報章、雜誌,偶然發現一則刊在報刊的廣告,映入眼簾的四個大字:「一毛不拔」。
是一家售賣洋傘、牙刷的店家「梁新記」所刊登的,位於皇后大道中。無巧不成話,緊貼隔鄰的另一家「梁蘇記」,也是賣同樣貨品。店舖面積差不多,裝修又差不多,在當時情況來說,夜幕剛低垂,兩店燈光通明,比鄰近不少商店,顯得特別光亮,宣傳的招數也大同小異。
先就以「一毛不拔」的牙刷說起,牙刷柄以牛骨割切製成,連穿上刷毛的小孔,柄上烙上店號全是技師手製。刷毛則用豬鬃毛,軟硬度也分級數,逐撮細毛用絃線緊緊纏實。初製成時刷毛長短有參差,最後由技師拿把大剪刀,悉索連聲剪齊,製成品枝枝一樣,真不簡單。
售出的牙刷是永遠保用的,從前都大多沒有出門不換的條文,反而「保退回洋」的佳話。一毛不拔是向使用者保證,永不會使用時刷毛輕易脫落,如有脫落拿回店舖馬上更換,一柄牙刷用到年復連年還是那一柄。只有用上三幾年,刷毛漸漸短蝕,拿到店號可以在原來的舊傢伙上除舊更新再做一柄,柄仍依舊又用好幾年,更希奇的是有人專門替人重新修理牙刷,沿街叫喚以博蠅頭。
其實一毛不拔有暗喻吝嗇或俗諺孤寒的說法,語出孟子盡心篇:「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往昔國人都以節儉成風,居家取一個「慳」字。現在要是一柄牙刷用上三五年,能不成了一個怪人乎?只好說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