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無新事


2477 期(2012 年 2 月 12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銅鑼灣UA時代影院已於本週二暫時結業,勾起不少港人集體回憶,傷感未減,本月十九日就輪到北角新光戲院因為約滿被迫燈影熄滅。回顧過去四十年,新光戲院除了上映電影外,戲院大舞台還公演過不少粵劇,為戲迷帶來歡樂......」

  《蘋果日報》3.2.2012

  北角的新光戲院結業了。它落成於一九七二年九月,首套上畫的電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四十年來中國和香港都翻了幾翻,整個世界亦如是。七二年文化大革命仍未結束,國內仍是「老左」掌權,批林批孔。香港經歷過六七暴動,七十年代由麥理浩港督執政,為香港帶來不少建設,社會安定繁榮。當年前赴新光戲院看《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的多數是親左的愛國人士,有任職國貨公司的,有做工友的,也有愛國學校的師生。

  那段日子到戲院看電影,未嘗不是一件大事。一早要買好戲票,戲票分前座、中座、後座;也有特等和超等。然後早十五、二十分鐘到場輪候,先在大堂門口看劇照,再買點小食(如甘蔗、熱花生、爆谷),待到點守門的職員掀開布幔,觀眾就魚貫入場,再由持手電筒的帶位員帶你到座位上。

  當時香港的電影業很蓬勃,人才輩出,每年拍成的電影數以百計。單是在九龍鑽石山,已經有幾個大型片場如「大觀」、「堅成」,不論拍的是粵語片抑或國語片,這幾個片場都首選,而且因為南來影人聚居,此處亦以擔擔麵著稱。

  七十年代末,香港人多了留在家中看電視,買票看電影的人相對少了,但仍足夠支持幾家大戲院(如銅鑼灣的碧麗宮)。但漸漸地產霸權興起,地皮昂貴,租金節節上升,戲院一間接一間的結束。再加上影碟流行和後來年青人多上網看電影,戲院業已危在旦夕,結業恐怕是遲早的事。

  中環的皇后戲院最近結束了,北角以前還有間皇都戲院亦在十多年前結業,現時連原本有「愛國」觀眾支持的新光戲院,也捱不過地產霸權而被終止租約。當然一方面是自從國內改革開放之後,基本上已經不再拍製意識型態味道濃厚的「愛國」電影,新一代的導演和明星也爭相與國際接軌,跑到荷李活「掘金」去,而香港自九七回歸後,也沒有傳統定義的「愛國者」,個個都追金逐資,名利最重要。

  這就是市場的威力,因為它「新光」不能續租,因為它「愛國電影」沒有人再拍,也因為它連觀眾也沒幾個是真正愛國。

  《傳道書》說日光之下無新事,一切只是捕風。當年進場看《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的觀眾,一定很有同感。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