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良心非敵對
 經濟危機提醒企業


2477 期(2012 年 2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講座分兩場進行,講者與與會者進行對話。

  金錢掛帥的世代,不少商家本著「賺到盡」的心態去經營企業,賺得金錢卻失去良心。全球經濟危機的出現會否成為企業轉變的警示?德國明斯特史瓦扎赫(Munsterschwarzach)聖本篤修道院財務的主管古倫神父(Anselm Grun)及國際運動休閒品版PUMA公司的行政總裁尤亨.塞茲(Jochen Zeitz)日前來港進行對話,細談企業如何可把經濟發展與道德精神雙軌並行。

  由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舉辦的「金錢與良心—後現代人如何面對經濟危機」講座已於二月五日分兩場舉行。德國當代著名的靈修導師古倫神父自神學博士畢業後,就擔任經濟神父,管理修道院所屬的二十多家教會企業和三百多名員工。在一次對談媒體訪問中,他認識了二十九歲便出任PUMA董事長,現為行政總裁的尤亨.塞茲。塞茲曾令PUMA「起死回生」,股價急升二十倍。兩位傳奇人物往後經常會面交流,塞茲曾到修道院住上一個星期,而古倫神父亦曾到訪PUMA學習。

  雖然二人外表差異大,但彼此發現有不少共通點,他們遂以對話形式集結成《金錢與良心》一書,藉書助企業,更盼能影響社會。塞茲解釋:「書名本來還有上帝,但因考慮使用上帝、上主還是天主的爭議,最後決定不加上,但上帝是書中很重要的元素。」書中內容包括永續性的重要、尊嚴的人與生活的環境、企業的經濟任務與責任、文化影響、倫理行動等議題。

  古倫神父以東西德況觀看中港沖突,並鼓勵港人要堅守文化。

價值觀管理企業 永續性帶來轉化

  古倫神父認為今日的企業需要用價值觀進行管理,說:「企業要成功要先重視企業價值觀才能創造企業價值,企業若只著重金錢的話,就會忽略人和環境。」他指有三個重要的價值觀,一是「正義」,給予員工應有的尊嚴,減少人事產生的問題;二是「節制」,不加班,隨生理節奏工作而提升效率;三是「希望」,相信永續性、環保等良好的價值觀能為企業和社會有正面長遠的影響。

  塞茲自接棒管理PUMA堅持以公平、誠實、積極態度、創意四方面處事。他坦言世界現行的經濟模式需要變得更長遠,例如著重環境生態、社會公義等,說:「企業捐獻支持項目並非最好,反要在生產過程中就要注意環境生態的價值。」他甚至相信堅持概念運作,能改變政府部門的法律架構,更多投放資源幫助企業達成環境等。

  行政總裁尤亨.塞茲認為永續性的企業才能做到賺錢和道德並行。

  塞茲直言全球出現金融危機證明了企業不斷追求成長已不可行,但認為:「社會有時需要危機,才能幫助人類走回正路。」古倫神父談及歐債危機時表示,德國能在危機中引退,與國家以價值為主導有關,他指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大多重視價值觀,用不同的創意建立價值,藉以醫治病態社會。企業亦能因應全球化的發展,在對外投資時,向他國以對話形式傳遞良好的價值觀,例如超愈普通文化的人權,帶來全球的轉化。

  中港衝突如東西德堅守文化不被影響

  中港人民衝突近日不斷升溫,常來港的古倫神父指情況與共產國家東德及自由主義的西德統一有相似之處,兩地融合亦曾產生不少問題。東德有八成人民是非信徒,而西德卻是基督教國家,單在企業能看到前者以國營企業運作,後者則是較負責任的永續性心靈社會企業,他認為:「宗教在當中的影響巨大。」

  他坦言仇恨背後帶著遺憾,說:「仇恨的原因也就是背後的一種保護力量,令你與對象保持距離,不讓傷害臨到你。但若讓仇恨繼續在心裡植根,就等同與仇恨對象連結,讓對方一直影響你,最終只會傷害自己。早期的修士常說:『仇恨存在是正常的,但處理和面對它是個人責任』。」

  古倫神父認為香港人可透過仇恨帶來正面的態度,積極推行正面政策而非停留在情緒發洩的階段,如制訂保護自己土地和資源的政策。他續言要化解兩地衝突,香港人需要先了解國內人的行為動機,他認為:「中國內地人的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缺乏宗教價值的支持,與東德情況一樣,他們只以金錢作為對缺失的彌補。」此外,他又鼓勵港人要從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尋找自我的價值而不被影響,不能令自己的文化成為犧牲品。

《金錢與良心》一書原名為《金錢、良心、上帝》。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