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復和、公義—
為中港關係祈福


2476 期(2012 年 2 月 5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年是楊牧谷牧師逝世十週年,這時候重溫他在一九八七年剛簽訂香港回歸的中英聯合聲明不久的著作《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再對照近年發生的事,令人驚覺楊牧谷牧師不愧是時代的先知和守望者。

  香港回歸已十多年,中港矛盾仍是一個未解決的課題。二零零三年為了救市,中央送出「自由行」,初頭港人只看到市面一片昇平、市道暢旺的好處,但去年逾二千六百萬人次內地人訪港,平均每天多達七萬多人,擠滿了整個市區。內地遊客集中在旺角、尖沙嘴、銅鑼灣等購物區,拖著行李箱穿街過巷,買名牌、買金飾、買奶粉、買醬酒、以至買產科服務、買學額、買豪宅等,漸次令港人覺得受到威脅,不單是市容一去不復返,連帶物價騰貴、大家的生活方式又不協調、港人原有的福利更受到剝奪。

  上述矛盾已有白熱化的趨勢。除了港人孕婦上街示威、中港網民互罵,到近期的D&G禁拍、地鐵進食罵戰、北大孔姓教授罵港人犯賤風波,在在反映了內地人與港人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和深化,這不單是新一任特首和政府團隊所要正視,中央政府也當有所警愓和認真面對,否則最後一根稻草會觸發社會矛盾大爆發,對中港雙方都絕對不是好事。

  香港開埠一百六十多年,人口雖然大部分是華人,但在殖民政府統治下早已建立起獨特的生活方式,而在法治、自由、人權、經濟、社會行為各方面亦與內地迴然不同。相對而言,中國在一百年前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後,內地復再經歷頻仍的內亂和戰爭,及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成立。兩者走過的路是截然不同,所建構的文化和身分認同也大相逕庭。

  二十多年前面對香港快要回歸的事實,楊牧谷寫「復和神學」正是就香港教會和社會面對的困境,嘗試作出神學的回應。楊牧師重視的,是基督信仰必須努力促進人與人的關係,進而勸人與上帝復和。但他同時指出,復和神學並非不分青紅皂白,但求息事寧人、苟且偷安的神學;因為沒有公義的復和、沒有認罪和悔改,就不是十字架付盡代價而成就的復活之道。

  要中港雙方達致和諧共融,彼此必須放下歧見,除去傲慢和自以為是的心態。昔日港人瞧不起「大陸人」,視之為「阿燦」、「表叔」;今日輪到內地人踐踏港人,以為香港沒有「自由行」就經濟蕭條,沒有「東江水」就飲食無依;這都是不成熟的孩子鬥氣,無益又無建設性。

  真正的和諧建基於復和,復和則建基於彼此認罪、互相接納和尋求一個公平公義的關係架構。正如楊牧師在書中指出:「不義的情況是帶來分裂的主因,因此公義若不重建,就沒有真正的復和可能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