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華朔望報》一九零九年一月號,刊登本港一九零七年各教會報呈港督信徒人數表,即「安立間會聖士提反堂,人數共四百,守主日三百;油麻地支會八十,守主日同數;支點紅磡四十,守主日未詳;九龍二百,守主日一百二十。倫敦教會道濟堂四百,主日三百至三百五;支點灣仔支會一百五十,主日一百;支點登龍洲一百,主日五十。巴色會三百,主日二百;支點深水埗一百,主日七十。支點筲箕灣一百,主日七十;支點土瓜灣一百,主日五十;黃坭珠一百,主日三十。美華自理會四百,主日三百二十。惠師禮會(循道公會)一百二十,主日一百。禮賢會九十,主日六十至八十。巴陵育嬰堂九十,主日六十至七十。美以美會二十六,主日十六。浸信會百五人,主日一百人,合共本港耶穌教九大公會,人數二千九百零一人,守主日二千五百人。天主教一千六百四十人,守主日九百人」。按一九零一年香港人口為三十萬六百六十人計算,基督教徒連天主教徒不過是香港總人口六十分之一,可見當年教會在社會上並不是一個強勢的羣體。
基督教傳教士自一八四二年從澳門遷港建設學校和教會,早年全是以向社會窮苦的低下階層和一些婦孺傳教為對象。故此教會能夠興起一批知識分子和中產階層,都是經過數十年時日的栽培,在社會上始露成績。就以道濟會堂(今日香港合一堂)於一八八四年推行自理,故可說是教會邁向中產階層的里程碑。至於教會富商階層的興起,應屬二十世紀初葉的事,諸如香山馬應彪、郭泉、郭樂、蔡興等人創辦四大百貨司,以致推廣國內的發展,是開近代中國百貨的先河。
然而聖公會教友林護(見圖)是香港信徒在港經商致富的第一人。林護早於一八九五年經已在港創辦「聯業建築公司」。林護先在政府取得建築工程,及後在灣仔承包填海計畫,在軒尼詩道、洛克道、謝菲道和告士打道填海發展地產物,並開辦「忠信置業公司」,業務由此興旺蓬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